侏罗纪公园|大结局来了!“侏罗纪”系列颠覆电影业( 二 )



一切的一切 , 要从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克莱顿 , 在1981年想到的一个绝妙的科幻点子开始 。 1990年11月 , 他的最新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出版 , 书中描写了科学家利用困在琥珀中远古蚊子体内的血液 , 克隆出了早已灭绝的恐龙 。
作家本人也承认这种克隆恐龙的方法是不靠谱的 , 可作为科幻小说的设定却足够前卫大胆 , 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小羊多莉 , 要到1996年才出生 。
原著《侏罗纪公园》不仅是一部科幻冒险小说 , 作者还在书中还探讨了人类对于科技无节制利用的担忧 , 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

这本小说的手稿在出版前就到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手中 , 随后环球影业以200万美元买下了电影的拍摄版权 。
迈克尔的小说能得到斯导的青睐 , 与他在电影圈的人脉有关 。 早在1960年代他就开始参与编剧工作 , 把自己写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 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

1973年他还自编自导了一部科幻电影 , 叫做《西部世界》 , 也就是2016年那部著名美剧的原版作品 。
斯皮尔伯格1989年就开始了影片的筹备工作 , 可当年的好莱坞电影特效还没有达到支撑故事的水平 , 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模型恐龙拍摄 。
可以想象如果影片真的用一堆模型拍出来 , 那会是多么可怕的场景 。 就算不做成“特摄片” , 起码影片也达不到今天的影史地位 。

1991年上映的《终结者2》成为《侏罗纪公园》的转机 。 工业光魔公司用电脑特效制作了T1000的流体效果 , 震撼了整个业界 。
但T1000变形只是局部特效 , 电脑是否有能力做出满屏幕数吨到数十吨的庞然大物 , 之前是没有人尝试过的 。
与斯皮尔伯格合作过《夺宝奇兵》的乔治·卢卡斯 , 带领工业光魔团队 , 很快做出了恐龙的测试样片 , 看过样片的所有人都认为 , 《侏罗纪公园》必须大规模使用电脑特效 , 才能取得他们想要的效果 。

团队在拍摄过程中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 , 影片成本随之飙升到了6300万美元 。 这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是绝对的高预算 , 何况那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
《侏罗纪公园》于1993年6月11日上映 , 观众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如此逼真的电脑特效 , 很快引发观影狂潮 , 影片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里程碑作品 。
剧情是比较常规的惊悚片模板 , 这对于拍摄过《大白鲨》的斯皮尔伯格来说驾轻就熟 , 特别是厨房里迅猛龙的段落 , 我几乎就是当做恐怖片来看的 。

但电影脑洞大开的设定 , 和开创性的视觉特效 , 影响了日后所有的视觉特效大片 。 好莱坞电影人意识到 , 他们脑中离谱的想象都能通过电脑特效实现 。 可以说《侏罗纪公园》改变了整个电影行业的创作方式 , 进而重塑了今天电影的面貌 。
影片首周末票房就破纪录达到了4700万美元 , 重映前的全球票房是9.78亿 , 登顶当时的全球票房冠军 。 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1997年 , 才被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打破 。
算上重映的总票房则达到了10.99亿美元 , 据说斯皮尔伯格个人从这部影片获得的利润分成就有2.5亿美元 , 是他最成功的一部商业电影 。

《侏罗纪公园》的热映还掀起了一场全球恐龙热潮 , 周边大卖不在话下 , 连报考古生物学的新生人数 , 都创下历史纪录 。
在第66届奥斯卡上 , 影片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音响三项大奖 。 斯皮尔伯格虽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项 , 却不是因为《侏罗纪公园》 。
他的另一部伟大作品在同年11月首映 , 并获得了次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 , 那部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 。

斯皮尔伯格曾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 , 他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期间 , 每天要花数小时与《侏罗纪公园》后期团队开会 , 解答他们提出的琐碎问题 。
一年拍摄两部影史经典的壮举 , 大概只有巅峰状态的斯皮尔伯格才能做到吧 。 而两部影片风格相差如此之大 , 在两个故事间来回切换让他身心俱疲 。
之后他罕见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 推掉了所有的工作 , 直到1997年的《侏罗纪世界2》才重回导演职位 。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 , 1997年上映 , 好片指数67分 。
怒布拉岛被彻底摧毁4年后 , 哈罗德又找马尔科姆博士出山 。 原来他们当年参观的《侏罗纪公园》只是恐龙的“展览馆” , 生产恐龙的工厂则坐落在另一座索纳岛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