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咏麟|从谭咏麟张国荣到黎明张学友都相继退出的港乐颁奖礼,实质是腥风血雨的修罗场( 二 )


陈慧娴退出倒不是因为拿奖拿到厌倦 , 恰恰相反 , 她应该算得上香港歌坛这种残酷竞争的“受害者” 。 因为在那个时候 , 女歌手中梅艳芳属于一家独大型 , 其他女歌手都难于出头 , 包括叶倩文、林忆莲、王靖雯等 , 都只能慢慢熬 , 而天生公主病的陈慧娴可等不了 。

当年的“千夕之争” , 大家都以为这次陈慧娴凭《千千阙歌》终于可以一举超越梅艳芳了 , 然而在颁奖典礼上 , “金曲金奖”与“最受欢迎女歌星”依然被梅艳芳稳拿……陈慧娴彻底死心 , 加上她与家人在学业上的约定 , 她当即决定退出歌坛 , 去海外留学 。 试想如果她那次打败了梅艳芳 , 很可能就会改变想法 , 留在香港继续发展 。
梅艳芳退出歌坛陈慧娴走后 , 1990年梅艳芳也效仿谭咏麟 , 在自己的生日会上公开宣布 , 以后不再领取任何有竞争性质的音乐奖项 。
这还不算 , 1991年 , 她又效仿张国荣 , 在红馆一连举办30场“告别舞台演唱会” , 宣布从此告别歌坛 。

梅艳芳和张国荣在几年后都复出了 , 但在退出奖项竞争这一点上 , 是没有改变的 。
梅艳芳的退出 , 也是因为拿了太多的奖项 , 谭咏麟好歹有了张国荣这个劲敌 , 而她几乎一直无人撼动 , 直到1988年叶倩文、1989年陈慧娴的崛起 。 但陈慧娴的退出告诉她 , 如果她不主动退出竞争 , 别人的空间还是有限 。 于是 , 梅艳芳在此时宣布退出 , 无疑也是明智与大度之举 。
以上是80年代的竞争 , 属于港乐修罗场的上半场;而进入下半场 , 这种竞争的残酷程度丝毫未减弱 , “四大天王”的横空出世 , 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推向了白热化的状态 。

为什么李克勤1991年后很难拿到金曲奖?看看四大天王拿了多少就知道了 。

从1991到1998 , 十大劲歌金曲与十大中文金曲共160首金曲 , 四大天王便占了85首;尤其是1991-1994这四届 , 他们就占了50首 。 还有“金曲金奖” , 获得者大多为张学友 , 或黎明 , “最受欢迎男歌星” , 获得者多为刘德华 , 或黎明郭富城 , 从未旁落他人 。

除了双十大 , 还有一个叱咤乐坛流行榜 , 其中最重头的“叱咤乐坛男歌手”奖 ,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常年包揽金银铜奖 , 后来虽有所变化 , 但也极少旁落他人 , 只有周华健拿过一次铜奖 , 古巨基拿过一次银奖 。

四大天王横扫香港各大颁奖典礼 , 是90年代司空见惯且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事情 。 这种垄断局面 , 最终也是以当事人先后退出而结束这场轰轰烈烈的争斗 。
黎明退出竞争1999年 , 黎明在红馆举办一连23场演唱会之后 , 公开宣布以后不再领取乐坛奖项 , 但会继续专注音乐工作 。

黎明率先表态 , 把机会留给更多新人 , 往后他也把主要精力转向幕后 , 创办音乐制作公司 , 为乐坛发掘新人 。
张学友淡出竞争自2000年之后 , 张学友也淡出了香港的颁奖礼 。 其实1999年的十大中文金曲《有个人》他就已经婉拒了 。 虽然张学友没有刻意公开宣布不再领奖 , 但明显是没有竞争欲望了 , 一是可能受到黎明的影响 , 二是他于当年领取了十大中文金曲的“金针奖” 。
争了这么多年也累了 , 有了金针奖这个最高荣誉在手 , 其他奖项又还有什么值得去争的呢?

为什么这么多顶级巨星要一个个退出香港乐坛颁奖礼呢?我再来总结一下原因:
1、真的是拿奖拿腻烦了 , 对奖项没有感觉了 。初次拿奖谁不激动 , 但如果每年拿奖成了例行公事一般 , 拿多了也会无感的 , 在他心里 , 奖杯不再是莫大的荣耀 , 而只是一个数字了 。

2、奖项背后的争斗让人心累 , 想做个纯粹的歌手 。颁奖礼表面是狂欢盛典 , 实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在巨星的背后 , 是各大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和媒体在利益上的明争暗斗 。 再耀眼的巨星 , 也只是他们手里的棋子而已 。 没有到达那个位置的歌手 , 当然梦想成为那样的“棋子” , 但对于已被操控多年的顶级巨星 , 在有底气可以说“不”的情况下 , 他也想摆脱这种操控 , 好好地唱歌 , 好好地交朋友 。

3、格局大 , 真的是想让贤新人 。既然多一个奖少一个奖对于自己已没有太大差别 , 而对于新人来说 , 一个奖项却是如此重要 , 那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呢?自己已经风光了一个时代 , 也该轮到别人了啊!那么 , 退出这场争夺 , 也算是为乐坛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了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