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西藏设置的机构 清朝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转折性事件,这场战争彻底将我国从封建社会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打醒了 。其中很有趣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之中,英国人对我国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但是清朝皇帝道光居然连英国具体在哪都不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
那么为何英国对清朝了如指掌,清朝对英国却几乎一无所知呢?
要说清朝对英国几乎一无所知,大家可能觉得冤枉了清朝,毕竟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就曾经出使清朝,见过乾隆皇帝 。再有就是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之前就曾经和英国人打过交道,对英国也有所了解,虎门销烟之后甚至在广州加固了炮台,按理来说对于英国清朝不应该显得无知,但是关键在于,清朝虽然知道有英国这么个玩意 。
但是对于英国的具体情况却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三条重要原因:
1. 傲慢狂妄
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十分诡异,首先是极端重视北方的游牧力量,整个清朝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于蒙古强权的打击,同时对内的农民起义或者传统的强臣骄兵等问题也有很好的处理,基本上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 。然而对于外部力量,尤其是海外则显得极端轻视 。
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来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是死于来自海上的侵略,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对于海外表现出很强的兴趣,虽然元朝曾经远征爪哇,但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穷兵黩武的表现,所以清朝根本不屑于了解英国人的情况 。这种思维方式甚至到了鸦片战争被打的抱头鼠窜的时候还充分的体现出来,毕竟清朝最关心的问题是:“英国是否与回疆各部接壤”这类问题,还是以纯粹的陆权思维来看待 。

清朝在西藏设置的机构 清朝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是

文章插图
2. 机构缺失
整个清廷对外的情报机构完全处于空白状态,这和邻国日本可完全不同,日本虽然“闭关锁国”,但是对外的“兰学”(日本版西学东渐)和“风语者”带回来的各国信息从未中断 。
相比之下,清朝居然完全闭目塞听,对于西方的科技文化即便有了解也没有一个机构专门去研究,当年康熙皇帝虽然学了西方的几何数学,但是自己学会就结束了,也没有进一步研究,可以说和日本相比,清朝闭关的更加“纯粹”,也更加愚蠢 。
清朝在西藏设置的机构 清朝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是

文章插图
3. 判断失误
清朝对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分析判断可以说是极端错误,这一错误也和我国的古代军事理念直接相关 。就“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而言,他虽然对英国有所了解,但是对英国发动战争的能力也存在估计不足和局限性,他认为:“英国志在通商,通商不必启衅”且英国远涉重洋开战“粮响军火安能持久?”以我国古代的军事思维来估计英国人 。
然而相比之下,英国对于清朝的情报工作就显得非常具体强大了 。
相比于清朝的无知,英国虽然已经是当时世界唯一一个工业强国,也是唯一一个海军超级大国(总吨位超过二三四名之和),但是对于清朝表现出了极大的情报重视,在搜集情报方面更是堪称跨时代的情报优势 。
英国的情报来源十分广泛,当时各地的清人为英国提供了大量情报,比如英国在浙江的情报负责人郭士立就通过内奸陈秉均来收集情报,所谓“每日都有汉奸许多起,在夷人处报官兵信息,得受洋钱”,情报内容非常详细,包括清朝各地驻军的人数年龄姓名住址,还有清朝的明哨暗哨和炮台的编制配备等等 。甚至连清朝士兵的具体姓名和体貌特征都有,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
同时,英国人还利用各地的传教士进行侦查,这些传教士们都充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聘间谍,对整个清廷的情报进行搜集,利用职务之便以救治病人为借口到处搜集情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关系网,对于清朝的调查极为深入和细致 。
其三,当时英国的军舰也日常进入广州等地进行探查 。1832年2月26日直到9月5日,英国军舰阿美士德号对于广州进行了深入军事侦查,回去的报告令人不寒而栗:“南澳是广东第二个海军根据地,一半位在广东,一半位于福建,它是总兵官或提督的住所 。在他的指挥下,共有军队5237人,其中4078名属广东,1159名属福建 。”
同时,胡夏米(舰长)提出“这个根据地的防御,据我们所见,共有七八只战船 。从外形看来,它们类似小型的福建商船;从各方面看来,比我们在广州看到的战船要差得多 。海湾入口处有炮台两座,较高的一处有炮八尊,较低的一处有炮六尊 。海湾内部另有小炮台一座,上面并未架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