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总监的忠告:精通那么多技术,你为何还是受不到重用?( 二 )


其实这个观念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
对这些所谓“屎山”的代码 , 你如果全都读进去 , 研究下去 , 你起码会有两个好处:

  1. 你能具体知道代码烂在什么地方 , 那么以后你的代码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由于你知道了烂代码烂在哪里 , 你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代码 , 从而让那些屎山的代码逐渐会被自己写的好代码所替代 。这样一比较 , 你的专业能力会显得非常突出 , 让更多的人认可你这位架构师的能力 。
  2. 你对公司这些代码读的越多 , 掌握的越多 , 你越不可替代——对公司这些代码读的越通透 , 你越能更快速轻松地把控这些代码 , 让以后对这些代码的变革变得更容易 。而轻松修改、革新这些代码的能力 , 就会变成你在这家公司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因素 。
所以 , 各种代码 , 无论质量好坏 , 都需要能读懂读通 , 并且读的越多越好 。
能读懂读通任何质量的代码 , 才是真正的掌握了阅读代码的能力 。读的越多 , 则能识别代码质量的能力就越强 , 将来自己就越能写出更好质量的代码 。
2. 能准确判断项目的发展方向大刘和老田谈的时候 , 让大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 老田对项目发展状态的精准判断 。
三年前 , 俩人一起搞了个供公司所有业务项目用的监控系统 , 目的是解决公司项目错误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问题 。
当时 , 这套监控系统公司要的急 , 大家匆匆设计了一版 , 就赶紧赶鸭子上架的做了一版 。
技术方案也没花太多心思 , 怎么快怎么来 。搞完之后 , 大刘觉得这项目以后也就这样了 , 公司内部项目 , 既没有发展 , 也没有什么前景 。
可是 , 如今和老田沟通后 , 大刘才吃惊的发现 , 老田居然一直跟着这个项目 , 并对这项目进行了无数次总结分析和优化 。
随着不断地改进 , 这套项目竟然发展出来了一套非常完备的 APM 系统 , 使用体验非常不错 。公司的商务给客户出解决方案的时候 , 经常也会连带着把这套监控系统包含到解决方案里 。客户的反馈也很好 , 为公司拿下了更多的订单 。
而大刘自己呢 , 为公司的核心系统设计了一套底层的服务调度编排框架 , 公司很多系统的底层都依赖于这套框架 。
虽然这套框架大刘自己认为写的很棒 , 但是由于部署复杂 , 对应的一些辅助工具链也由于大刘的忽视 , 没有及时开发出来 。导致后续的新项目 , 大家宁肯用一些开源框架自己改进 , 也不再使用大刘的这套框架 。
分析起来 , 其实这也算是大刘和老田对各自项目的发展判断能力的差距导致的 。
老田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行情 , 他感觉监控系统本身应该是有前途的 。并在调研了市面上竞对产品的基础上 , 让这套监控系统迸发出来了绚烂的色彩 。
而大刘 , 高开低走 , 写出来一个好框架 , 但是由于对框架的预期判断错误 , 加上对用户反馈重视不够 , 最终导致本来应该非常出彩的框架就此沉沦了下去 。
3. 去主动管理会议作为公司比较重要的技术专家 , 大量的会议是免不了的 。
大刘对此非常烦恼 , 经常因为这些冗长的会议 , 耽误了许多手头的工作 。
特别是 , 大刘作为架构师 , 需要大块连续的时间去思考技术难题 , 解决系统问题 , 以及考虑新项目的架构设计 。但是频繁的会议 , 把大刘的时间搅和的支离破碎 。
对于这个问题 , 大刘在饭桌上请教了老田 。老田说 , 他也面对了这些问题 , 好在他通过一些自己的方法 , 很大程度缓解了这些问题 。
老田做了如下几个事情:
  1. 老田对第二天的会议提前和参会各方沟通 , 开会时间尽量协调到一起 , 这样老田能腾出一整块儿时间 , 把当日所有可能的会议都集中开完 。后续老田就会有连续的时间去深度工作了 。

  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