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的主要内容 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

在《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里,宋仁宗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时,宰相文彦博奏报了一件事,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并提出了建议,“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
文彦博的建议可以归纳为5条 。一是赦免罪犯,二是减轻刑罚,三是减免税赋,四是祷告神明,五是赈济灾民 。
这些都是宋朝常用的赈灾手段,因此宋仁宗予以批准 。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京师瘟疫没见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怎么办呢?宋仁宗龙体不安,又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 。这时候,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建议,宣召嗣汉天师来到京师,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感动玉皇大帝,禳保民间瘟疫 。
宋仁宗同意了,派遣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召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洪信在龙虎山上清宫打开了伏魔之殿,放走了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这才有了梁山108条好汉的故事
这是后话,回到赈灾的话题,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加起来共有319年 。这319年间,天灾频发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数据显示,宋朝一共发生了874次较大自然灾害,平均一年发生2.7次 。其中水灾193次,旱灾183次,雨雹灾101次,风灾93次,蝗灾90次,歉饥87次,地震77次,疫灾32次,霜雪灾18次 。
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促使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赈灾制度 。世界上最早的治虫法规,就是在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台的,南宋时期又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救荒专书《救荒活民书》 。
宋朝的的赈灾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比较重要的手段有赈济灾民、减免税赋、减轻刑罚等 。
赈济灾民是首要之选 。针对极度贫困、患病灾民,以及老年幼年灾民,官府会发放一定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1006年3月,宋真宗下令开封府、京东西、淮南等闹饥荒的地方开仓赈贷,而且不分主客,外地灾民和本地灾民享受同等待遇 。
针对情况稍好的灾民,官府会打开储备粮仓,将粮食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他们 。宋朝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军赈”,招录灾民从军,1016年,温州军事推官方偕征得上司吕夷简同意后,招募了7000灾民入伍 。
减免税赋是恢复重建 。地方上发生了灾害,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朝廷会直接将本年赋税予以免除;如果受灾程度不是很严重,则会减少税赋,或者延缓征收 。宋朝初年,曾经设置了一种名为“力胜钱”的税种,是对运输谷、盐的车船进行征税 。发生饥荒后,朝廷往往会废除“力胜钱”,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往灾区 。
减轻刑罚是一种仁政 。在古代,灾荒发生之际,也是盗贼比较活跃的时间 。饥荒会让循规蹈矩的人们铤而走险 。官方对灾民在饥饿之下做出的一些轻罪行为,给予宽免刑罚,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因此,宋朝天灾频发,但很少爆发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古代赈灾的主要内容 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

文章插图
宋朝搞经济很有一套,在赈灾时也采取了市场手段 。
在频发的天灾面前,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 。宋朝鼓励民间借贷,让资源流动起来 。1017年5月,殿中侍御史张廓在赈灾时提出了一个建议:鼓励有余粮的家庭,将粮食借给无粮的家庭 。到了秋天,粮食丰收了,再将粮食连本带利归还 。这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那么,如果借粮食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还不起怎么办?就由官府赔偿出借方的损失 。
张廓的建议,得到了朝廷批准,并在赈灾中实施 。
1072年,江南一带发生饥荒 。朝廷下诏,从司农寺调拨了10万石常平仓粟,发到灾区,由当地官员招募灾民疏浚河流 。这样一来,灾民可以靠自己的劳力挣一碗饭吃 。在那以后,宋朝形成了在灾荒之年兴修水利的制度 。灾民以工代赈,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国家得到了水利工程,又避免了灾民四处流窜 。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罗斯福新政”,其中就有“以工代赈”这一招 。
1075年,两浙路又发生灾荒 。最初,地方官员为了平抑粮食价格,禁止商户涨价 。可是,粮食价格虽然控制住了,市场上却没有什么粮食 。越州太守反其道而行之,取消了价格监管,允许商户涨价 。这样一来,外地商户纷纷将粮食运送到灾区 。由于供应充足,粮食价格不涨反跌 。
【古代赈灾的主要内容 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