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帮助勾践 范蠡为何在功成之后离开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 , 尤其是在后期 , 各诸侯纷争激烈 。范蠡就是出生在那样的一个年代 , 没有背景 , 家境贫穷 , 经常为生计所愁 , 可是他从小机敏好学 , 后来文种看重其才能邀他入越 。在他的辅佐下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载 , 最后三千越甲终吞吴 , 勾践成功复国之后 , 范蠡则不贪图功名 , 选择功成身退 , 浪迹江湖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与他一起辅佐勾践 , 贡献很大的还有一人 , 那就是文种 。可以说 , 没有文种和范蠡二人的尽心辅佐谋划 , 越王复国的希望机会为零 。因此 , 足以说明文种、范蠡的功劳有多大 , 按理说 , 用功之臣重赏之 , 更何况他们有着如此的复国之功呢!

【范蠡为什么帮助勾践 范蠡为何在功成之后离开越王勾践】可是范蠡却早早地抽身离开 , 也多次劝说文种离开朝堂 , 他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 , 不能共享乐” , 因此越早离开越好 , 否则晚了就来不及了 。那么范蠡是怎么看出勾践是这样的一个人呢?
在吴越的较量中 , 勾践在逆境中奋斗 , 忍辱负重数十年 , 终于找到机会逆袭成功 , 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 可以说他是英雄 。他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 谦逊、百折不挠、坚强、不懈努力等 ,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 如此的一个勾践能取得成功自然也是理所应当 。但是他还有一个性格上的特征 , 就是得意的时候目空一切 , 而所谓的谦逊只发生在他落魄的时候 。
当阖闾攻打越国的时候 , 不幸中箭身亡 。而此时的勾践完全得意忘形 , 似乎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一般 , 竟发兵想一举端掉吴国 。不管范蠡在一旁如何劝说 , 勾践完全不管有什么建议 , 直接忽略 。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 , 哪里还有什么谦卑之心 。试想一下如此一人 , 在他功成得意之后 , 还怎敢奢望他与人“共享乐”呢?
而且在后来吴越角逐的过程中 , 勾践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 , 完全不择手段 。比如将煮熟的稻种送给吴国 , 以至于害惨了吴国的百姓 , 让原来遭受天灾的百姓陷入更大的灾难当中 。要说不想出借完全可以直接拒绝 , 这样吴国还可以再想其他办法来度过危机 。可是勾践却做这种表面良善 , 背地却使损招的行为 , 实在是让人有点可怕 。试问 , 他怎会轻易与人“共享乐”?
这就是为何范蠡多次告诫文种早点抽身离开的真相 , 他在信中写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 可与共患难 , 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可惜的是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为人 , 他认为自己居功至伟 , 应该好好地享受一下富贵荣华 。按理说 , 这是完全理所应当的 , 当作勾践复国最大的功臣 , 理应受到最高的奖赏 。
可是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 , 不能共富贵的人 。文种虽然之前帮助了他很多 , 但是勾践丝毫不懂感恩 , 在他眼里只有江山社稷 , 只有他的雄图霸业 。为达成目的 , 他可以谦虚 , 可以忍辱 , 可以利用任何有用之人 。可一旦成功之后便原形毕露 , 过河拆桥 , 毫不留情的除掉有功之臣 。

范蠡为什么帮助勾践 范蠡为何在功成之后离开越王勾践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