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六堡话秋香

茶谚有云“春水秋香”,是说春茶以滋味见长,秋茶则以茶香取胜,六堡茶也是如此 。六堡茶中的霜降茶以其特有的“霜降香”而扬名,品之能给人难忘的感受 。
六堡茶特色品种系列
我国传统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过后,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霜降有开始降霜的意思,不过,那是指黄河流域一带的物候 。在正常年份,中国黄河流域这个时令一般会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 。
古时候,秋季冬季是不采茶的,这个做法起码延续到了唐代 。
据唐代陆羽《茶经》所记载,唐朝是仅仅采春茶夏茶的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自宋代开始,特别是岭南和蜀地,开始有采秋茶的做法 。宋代苏辙《论蜀茶五害状》中有“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 。”到了明代,秋茶的采摘开始普遍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中有明确记载:“往日无有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 。”清代,采秋茶基本成为一个茶季之定例了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有“岁凡四采,采于清明、寒露者佳 。”可见,当时的秋茶也是品质优秀,尤以寒露为佳 。秋茶是比较受欢迎的 。
从时间而言,立秋之后所采制的茶即可称作秋茶,在全年四造茶中排在第三,因此也称作“三茶” 。其实,秋茶与夏茶之间没有明显的间隔期,但秋茶性状更为明显的多是秋季后半段,在白日气温渐降,昼夜温差大,雨量偏少的时候,所采制的六堡茶更具秋茶特征 。也可以说,温差、降雨量(土壤水分)决定了当年秋茶的数量和品质 。
六堡茶采制季节分,以前按大类分,共四造茶,但细分起来可分为很多个时段: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清明茶)、春茶(雨后茶、春尾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 。立秋起所采制的六堡茶可称作六堡秋茶,霜降茶是归入到秋茶里面的一个很具特色的品类 。
霜降六堡话秋香
苍梧六堡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夏末秋初时节,气温也颇高,因此,秋初的茶和夏茶差别不是特别明显 。但随着气温渐降而日夜温差增大,深秋时节的秋茶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秋末的霜降前后,六堡茶区的山区气候秋的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而且由于温度降低及温差增大,降雨渐少,此时的六堡茶会特别香,当地人将六堡茶所表现出的这种香称作“霜降香” 。
茶谚有云“春水秋香”,说的是春茶以茶味见长,秋茶则以茶香取胜,六堡茶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六堡茶中的霜降茶以香扬名,“霜降香”(或称“降香”)让人品尝过后久久不忘 。
刚进入秋天,雨水少而日照足气温高(六堡茶区及周边甚至是暑气未退),这时候的茶,茶味也挺浓,更像夏茶 。而随着时间推移,香气渐丰显现,一直到霜降所制六堡茶表现为越来越香 。六堡茶在霜降前后所采制的,不单是老茶婆,还有茶谷、中茶(或二白茶),只不过霜降老茶婆因其“粗老”干茶形状、独特香气而让人易于记住,备受推崇 。
【霜降六堡话秋香】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 。秋季的六堡茶谷或中茶等会显得较为黄而枯、粗 。而秋季茶花较多,会偶在叶中有夹杂 。夹杂茶果的现象会少些,因为此时的茶果已经较大 。秋茶的茶味趋于醇和,茶香比夏茶高,到霜降左右的秋茶,其香味最为显著,叶底多杂有铜绿色芽叶、单片叶、嫩茎,丝根多,粗嫩不大小间杂,对夹叶会略多(特别是冬暖夏秋旱的年份) 。
霜降左右的秋茶,特别是秋季雨量偏少的年份,霜降茶的香是特别高扬的,这个特征常被人们用来鉴别六堡霜降茶 。
别具特色的老茶婆
说到霜降茶,除了上面说到的茶谷和中茶,必须说说六堡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品类———老茶婆 。
老茶婆无论是从原料、干茶以及茶汤的色、味、香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在其他茶类中少有这样的品种 。从前,勤俭的六堡茶农因为要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交收,换取金钱和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往往也舍不得喝精细的茶芽,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时至今日,也将其作为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品种逐步受到人们的欢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