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的十字路口:RISC-V能带来下一代芯片吗?| 快公司

 

AI芯片的十字路口:RISC-V能带来下一代芯片吗?| 快公司

文章插图
【本文来自钛媒体特色栏目「快公司」】
在芯片领域,X86架构可以说定义了PC时代;Arm则在移动端一枝独秀 。但随着芯片自主化、定制化的需求增长,开源、高效的新兴架构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正在吸引大量关注,很可能在未来与X86、Arm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
今年6月,苹果在WWDC大会上正式宣布将逐步转向自研Arm架构,打造更加高效、低能耗、适应自己的软硬件生态 。这是未来趋势的一个注脚: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能有更适应自己产品和需求的独特芯片,而具有精简、开源、反应速度快等特点的RISC-V,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可能性 。
它打破了过去X86、ARM架构高价授权费、定制化困难的惯例,大到三星、高通,小到各类创业公司都在使用其开源架构进行芯片开发 。行业里评价,RISC-V可能会成为“硬件领域的linux” 。
在各大巨头纷纷入局,新一代芯片生态不断发展之际,钛媒体了解到,一家芯片公司睿思芯科走在了这条路的前列 。其创始人谭章熹是RISC-V奠基人David Patterson教授的直系弟子,早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产品 。他带领着经验丰富的半导体研发团队,打造出了一套基于RISC-V的芯片解决方案 。
AI芯片的十字路口:RISC-V能带来下一代芯片吗?| 快公司

文章插图
睿思芯科开发的ORV32内核相对相似产品的性能优势,图表由睿思芯科提供
“RISC-V的生态固然值得关注,最重要的仍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具有落地能力的完整芯片解决方案 。睿思芯科的产品包括全自主设计CPU内核到SiP芯片封装,针对AIoT时代的需求,完成了功耗、速度、通用性、安全、定制化等多个领域的优化 。”谭章熹表示 。
 
看好垂直领域需求,瞄准AIoT市场睿思芯科的产品逻辑来自于,在高度离散化的AIoT时代,不同企业对于芯片的需求也在大幅改变——过去,芯片大部分用X86或ARM架构,在IP授权方面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很难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完成定制,同样在PC或移动端时代,许多产品的芯片功能需求也并没有太大差异 。随着AIoT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不同的物联网设备对于功耗和体积较为敏感,应用则往往更“专”,不需要一个面面俱到却能耗大、复杂的芯片,对定制化需求更高 。AI芯片则往往对于优化大规模数据运算有强烈需求,需要通过定制化指令集来进行效能提升 。
而RISC-V的可定制化、精简、高效低能耗等特性,恰好契合了这些需求变化 。
睿思芯科的产品线涵盖高效、低能耗的各类芯片 。目前发布的Pygmy为单核32位MCU,包含自己设计的RISC-V内核ORV32,针对高效、低耗能的IoT场景,比如家电互联、电池供电等 。
AI芯片的十字路口:RISC-V能带来下一代芯片吗?| 快公司

文章插图
Pygmy实物图
“试想,在IoT时代,假如用户数小时就得给设备充电,几乎是不太可能有真正的应用场景的,这也就意味着,高效、低功耗的芯片成为了IoT市场走向大众的刚需 。”谭章熹说道 。他在闪存和硬件加速器领域拥有20多份专利,曾领导开发的产品Pure FlashBlade 2017年荣获AI硬件领域的AIconics最佳创新奖,目前Tesla,奔驰F1赛车队等都在使用它 。可以说,这是国内在RISC-V领域最有经验的团队之一 。
睿思芯科的副总裁王卫,曾任Juniper大中国区技术总监、大中国区总裁,其他团队成员拥有多年半导体企业专业经验及大规模流片实践经验 。在其硅谷美研中心,团队成员多数拥有名校背景,具有RISC-V和AI芯片领域优秀的研发实力 。
此前,对于AI领域的芯片来说,性能与适用性往往不可兼得 。
过去的芯片架构往往将AI模块放在CPU外,导致效率较低 。如今,针对AI需求设计的ASIC芯片虽然能针对单个算法应用做到大幅度加速,但适用性较差 。
而基于GPU来打造的AI芯片,适用性很强,然而能效比却常常过低 。无法使用端侧高能效,低功耗的场景 。
正是因此,睿思芯科瞄准的是“在高性能与通用性中找到平衡”,完全以RISC-V来开发,通过CPU结合向量扩展指令集,完成硬件加速 。这也意味着不仅能在嵌入式应用达到laptop级别性能,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应用在AIoT及AI的各个领域中 。
 
软硬件一体开发、做芯片界的苹果除了睿思芯科以外,市面上RISC-V相关的芯片企业也正蓬勃发展,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用不同的架构进行混合研发,或是专注于ASIC芯片,方向各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