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茶担,寻幽品茗共肩

品茶是最为风雅的事 , 因茶之性情淡泊、悠闲使然也 。这些时 , 有时间同亲朋好友一同到郊外或踏青或登高 , 不时会见到三三两两的人们“治器净具”于花前树下 , 纯熟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吸引路人的笑脸 , 一声“请茶”传来已知那儿茶熟香温了 。观此情景 , 教我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 古代爱茶人“偶与息心侣”一起郊游 , 茶童肩挑精巧雅致的茶担跟随着 , 寻到一处环境幽雅之处 , 茶担放下茶炉便升起了茶烟 , 列具摆开 , 一阵铮铮淙淙 , 已是“尘心洗尽兴难尽” 。
新广东博物馆落成不久便有幸参观 , 在潮汕工艺馆我却被一对金漆、六角形、多层的茶担吸引了 , 这茶担六面都饰以花鸟金漆木雕 , 高一米二左右 , 不算宽大 , 瘦长瘦长的 , 冷不丁觉得那形状倒很像附近的“小蛮腰”广州塔 , 只是担顶上各有龙头担臂安有铜吊环可让扁担穿而挑之 , 茶担两头分工不同 , 一头是茶橱装茶具和茶罐 , 一头为茶柜装风炉、木炭、羽扇和水瓶……展品旁特别注明此为潮汕工夫茶茶担 。我的脚步有些挪不开 , 朋友讪笑:“知道你看到与工夫茶有关的就会被钉住的 。”我只是赞叹:“太美了!”
【潮汕工夫茶茶担,寻幽品茗共肩】茶担是爱茶人寻幽品茗创制出来的特别装备 。爱茶人总有这样一种情结心理 , 外出都希望随时能够有一杯香茶享用 , 而品茶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 它需要那怕最简化了还有“十二君”(十二种器具、茶具) , 于是爱茶人想尽心思设计出这么一个盛器 , 从都篮、茶囊发展到茶担、茶车仔等 。都篮在唐代就有 , 是一种长方形的竹篮 , 它出自陆羽《茶经》 , 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宋代这种贮放茶器的工具叫茶囊 ,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王城东素所厚惟杨大年 。公有一茶囊惟大年至 , 则取茶囊具茶 。”至清代已开始出现茶担 , 据《扬州云舫录》载 , 茶人汪增 , 于黄山修建卧云庵自居 , 制茶担以济胜 , 名曰“游山具” 。嗜工夫茶的潮汕地区出现这种担也应在清朝时期 , 近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说:“春秋佳日 , 爬山游水 , 临流漱石 , 林幽静 。呼童 , 肩茶担 , 席地烹茗 , 啜饮云腴 , 有如羲皇瑶池” , 使人心驰向往!这类“茶担以济胜”应是清代遗风 。
我常叹我生也晚 。据说这种茶担上世纪50年代汕头的工艺品商店还有出售 , 现在已经消失了 。偶尔 , 在一次乡村的游神队伍里我看到了茶担遗存的身影 。然而它的功能已变成“接神”的形式中介 , 不是品茶雅事的行头了 。它在民间也历来被当成联姻结亲聘礼多少按市价换算的硬通货单位 , 没有了茗香茶韵……近时 , 在一茶座上我看外型类似昔时茶厨却有轮子可推着走的“茶车仔” , 外饰字画 , 内也分层可放茶叶罐、茶具、茶炉、燃料和水瓶等 , 车仔外出时还可充当茶几用 , 甚是方便 。
时代前行着 , 而对一杯茶的追求的心没变 。今天虽然我们已不至于用肩挑茶担的地步 , 但找一处幽静雅洁的“修竹茂林” , 在其间铺开“茶盘家伙” , 让茶香心香一起升腾 , 更是现代人生活的理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