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红 绿两壶茶走出国门香飘海内外

修水县上杭乡千亩茶产业示范基地,仅这个基地每年的产量能达到5000石,去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修水有两壶茶,一壶是红茶——宁红茶,一壶是绿茶——双井绿 。过去虽然这两壶茶“血统”优良,但由于没有打出品牌,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 。
现如今,修水宁红茶已获得由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认证,修水两壶茶不仅在国内名声大噪,而且走出国门,香飘海内外 。
大江网采访人员近日随江西省人大“赣鄱农产品质量安全行”采访组一行走进修水县,为近年来两壶茶在当地的迅猛发展势头感到惊讶 。当地通过成立茶叶协会,吸纳120家有一定规模的茶企和茶农成为会员,统一生产、包装等质量标准,打出统一的品牌,走出了一条迅速发展的路子 。
【江西,修水红 绿两壶茶走出国门香飘海内外】修水两壶茶“血统”优良 但却一直低水平发展
位于赣西北边陲的修水县,茶叶种植加工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时,修水就已盛产茶叶 。二十世纪初是宁红茶盛产、销售全盛时期,国内外茶商、专家誉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 。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行业谣谚:“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
然而由于当地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品牌,茶企、茶农生产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加上茶农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修水的两壶茶未能被市场所认可,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 。
统一质量标准整合品牌 修水两壶茶驶上快车道
据修水县茶叶办主任吴东生介绍,早在2004年,修水有大小茶企二三十家 。同年,他们到省里参加全省名优茶评比,当时设有10个金奖,10个银奖、20个铜奖,但修水县一个金奖没拿到,一个诺大的产茶大县,只抱回一个铜奖 。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修水茶叶人 。“我们回来就思考,为什么修水这么好的环境条件,这么悠久的历史,就只能拿个铜奖?”吴东生说,他们总结出了两条,一条是没有品牌,第二条是品质不到家 。为此,修水茶叶人大练内功,统一质量标准,整合品牌,修水两壶茶驶上快车道 。
产茶大县历时一年半 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修水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县 。修水的茶叶种植面积是11.2万亩,占全省六分之一,产量占全省七分之一 。修水成规模的茶厂有51家,红、绿两壶茶平分秋色 。
由于修水宁红茶的人文内涵、历史底蕴深厚,修水茶叶人便把目光聚焦在了宁红茶上 。他们通过成立茶叶协会,挖掘整理宁红茶的典型特征特性、产地环境、区域范围,对宁红茶生产管理进行归纳总结等工作 。历时一年半,修水县终于在2011年12月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受法律保护 。这个“金”字招牌的获得,让修水茶叶人看到了修水茶叶崛起的希望 。为此,他们了开始了一场统一“度量衡”的行动 。
统一质量“度量衡” 两壶茶昂起发展的龙头
“过去我们的茶叶卖两三百元一斤都难,现在我们一般的宁红茶价格随便可以卖到1000多元一斤,甚至最好的茶叶卖到过一斤一万多元 。”吴东生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后,茶企和茶农尝到了甜头 。
此外,为了规范宁红茶地理标志的使用,修水茶叶协会下发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使用标志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正确使用标志,保证宁红茶的品质和信誉 。采访人员看到,这份要求从茶的生产控制、茶叶采摘、加工、包装、运输以及贮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
两壶茶走出国门香飘海内外
8月29日,采访人员在修水县上杭乡千亩茶产业示范基地看到,这里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 。仅这个基地每年的产量能达到5000石,去年产值达40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达到600万元左右 。而像上杭乡一样的千亩茶产业基地在修水还有十多个 。
吴东生告诉采访人员,现在修水的两壶茶已经走出国门,香飘海内外 。近几年,茶叶销给欧盟、俄罗斯,占总产量的50%左右 。但随着修水两壶茶在国内知名度的增大,他们的市场正逐步往国内倾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