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还原万里茶路之汉口

位于崇仁路的汉口茶市 。
“三大茶市”、“东方芝加哥”和“汉口茶港”这一切都是形容“万里茶路”的汉口 。当时的汉口是如此的繁华,30里的汉口江滩坐落着大大小小的码头,“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路如织” 。被誉为“万里茶路”最大集结地的汉口还是最大的茶叶加工之地 。如今,在汉口还存留的老房子里,都能看到当时茶市的影子 。
虽然现在汉口茶市已经失去了当时的繁华,但是其在全国的茶叶市场占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期城市地理采访人员采访湖北省社科院《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为你还原“万里茶路”那时最真实的“汉口”,同时也踏访了位于汉口崇仁路148号的中南第一茶市——汉口茶市,让你了解现在的汉口茶市 。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长江地理:中国的茶叶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刘晓航:中国出现过三个有名的茶叶之路,一个是“茶马古道”,该通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云南的茶主要是普洱茶,四川的茶主要是绿茶和沱茶;另外一条路是“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封建王朝用茶叶与西北少数民族以茶马交易为中心的贸易往来,维护了民族的和睦和国家的统一;再就是我们所说的“万里茶路”,这就是我们特指的“中俄茶叶之路” 。从雍正年代到辛亥革命之间承载了260年的历史,这条路被俄国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 。
说起“万里茶路”起源,最主要还是因为茶叶在欧洲有很大的市场 。明代末年,葡萄牙的传教士从浙江将茶叶带到欧洲,葡萄牙的公主嫁到英国时,茶叶作为她的陪嫁,从而在英国宫廷到民间形成了饮茶的风气 。在我国的北方草原和俄国的游牧民族中都是以肉奶为主,需要用茶叶消食化腻,获得维生素的补充 。晋商发现了这个商机,因此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当中形成了庞大的砖茶消费,他们“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不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不论你什么时候走到哪家人家,主人必定用茶款待你 。”
为了方便长途贩运和保存,茶商将制好的青砖茶和红砖茶加工成砖茶 。茶砖运到俄国以后,俄国人喝茶时将茶砖敲碎成末,搁进茶炊放在炉子上烧煮,然后加糖加奶,借着这热气腾腾的茶来抗拒漫长而严寒的俄罗斯冬天 。
精心培育、加工和运送来的茶叶被运入俄国,当晋商经过几千里的水路运输,在恰克图交易以后,俄商从伊尔库茨克西行,穿过西伯利亚,直到莫斯科和彼得堡 。这就是历时260余年,横跨欧亚大陆、能与汉代“丝绸之路”媲美的、鲜为人知的“茶叶之路” 。
“万里茶路”留下了大量物质遗存
长江地理:有的资料记载武夷山是“万里茶路”的起点,有的却称羊楼洞是起点,哪一种更为准确?
刘晓航:起初“万里茶路”的路线的确是以武夷山为起点的,晋商茶帮在武夷山将收购加工的茶叶往北运输,从信江入鄱阳湖,从湖口进入长江到达汉口 。
然而,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咸丰年间,战火烧到了福建和江西等地,“万里茶路”的茶源地和江西段受阻,当时为了筹军饷,清政府开始实施厘金制度,其中对于行商的百货重复征厘,这个政策让晋商苦不堪言,因为他们武夷山运茶往上走,每到一个关口就必须要纳税,大大增加了成本 。因此晋商必须要寻找新的茶源地,在寻找的途中,他们先发现的是湖南的安化,随后才发现羊楼洞,将运程减少了1000多里,因此晋商便来到羊楼洞指导当地人制作红茶,使其的茶叶种植迅猛发展 。当时羊楼洞有茶庄300多家,票号20多家,人口达到3万多人,被誉为“小汉口” 。从此,羊楼洞和安化,成为了万里茶路的新起点 。但是汉口是赣皖湘鄂四省的茶叶加工的基地,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集散地,中国茶叶60%是从汉口出去的 。
在所有茶叶外销中,羊楼洞产的砖茶销量最佳,据记载,1908年,羊楼洞的产额达到2.4万箱,居湖北之首 。如今该镇的赵李桥茶产还在生产川字牌商标的砖茶,占据了中国80%的砖茶出口,被誉为“中华老字号” 。青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 。每片青砖重2公斤 。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汉口是“万里茶路”的起点 。有的专家表示,羊楼洞只能算是茶叶的产地,当时羊楼洞等地只是把茶叶输送到汉口,工人在汉口对这些茶叶进行加工装运 。因此,有的专家认为,以输送的路线而言,汉口算是“万里茶路”的起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