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讲,作为人格障碍至少要有三个很重要的标准:第一,长期的倾向;第二,僵化的倾向,即回避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变化;第三,负面影响,比如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没有社交、爱情、进步等等 。” 他说 。
综合分析,彭凯平认为,许多人列举出的自身“回避行为”谈不上“回避型人格”,更不是什么“障碍”,而只是针对特定场景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微博评论截图
“比如,‘不愿意被评价’是人的自然本领 。举个简单例子,想‘PUA’别人的人,会经常给出负面评价,我们当然要回避这种人 。”彭凯平解释 。
如何摆脱“回避型人格”?
在宋广文看来,有关“回避型人格”的话题被刷上热搜,说明不少人关注到或者想摆脱此类不甚理想的人际交往生活状态 。对父母而言,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情感,形成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 。
“如果觉得自己的‘回避倾向’很严重,就要及早寻求心理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自卑等问题,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彭凯平提出,第一,面对自卑感,可以通过对自身天赋和独特魅力的发掘,去战胜它 。
“第二,克服懦弱胆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动打招呼、第一个发言等等 。”彭凯平认为,勇气是可以被塑造、培养出来的 。
爱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积极心理,对消弭内心的孤独感有重要作用 。他说,培养美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交网络,并能从中获得支持和愉悦感,也是战胜“回避”行为的重要方法 。
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有价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 。彭凯平认为,社会需要具有各种天赋的人才,我们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具有足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回避”这种行为,自然会消散大半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回避型人格”:我们为何对负面评价如此敏感?】
推荐阅读
- 弘扬中华茶文化 云南茶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开赛
- 思南县茶产业走有机茶特色之路
- 茶余闲话桐城小花茶
- 汽车并没有那么“矫情”!这些看似伤车的行为,其实对车没有坏处
- 机械表为啥容易让人“中毒”?
- 寒冬喝汤滋补 这三种错误方式让你“白补”
- 这些坏习惯最伤胃 冬季养胃应以“饮食调养”为主
- 冬季不要盲目求滋补 进补有“六戒”
- 冬季起床“困难户”?小心赖床带来的危害
- “霸王级”寒潮即将来袭 中医推荐防寒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