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开始(公元762年),为满足皇帝宫廷对名茶的需要,建立丁定时间、定地点,定数量、定质量的贡茶制,并责成专门官吏督造贡茶入贡事宜 。如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浙江颐 诸山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贡茶院,其产制规模之宏大,至今也属罕见 。史载:采制盛期“役工三万人” 。汉常年从事制茶的“工匠千余人”,“岁贡达一万八千斤”之多 。宫廷对贡茶的需要及因此而设施的贡茶制,客观上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对兴起竞制佳品名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每年入贡的茶叶,为示皇恩,皇帝皆于清明节举行茶宴,分蝎群臣功戚 。《全唐文》载有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和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两篇),表明在宫廷,茶被统治者作为安抚边蕃和臣下的特别“礼遇” 。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首开“税天下茶”“十取其一” 。仅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上茶税“岁则四十万贯” 。税额十分可观,使茶叶生产的经济地位发生丁根本性的变化,茶业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倡导 。
中唐酒道大行,牦粮日渐增加,人口也日趋增多,朝廷为节约粮食,确保人民生活所必须, 一边禁酒,一边倡导饮茶,以茶代酒,于国于民皆大有益 。
不仅如此,唐代宗后,朝廷内凡举考、论经修志、较量文章,“宫人已下待茶汤 。”唐时,中国成为世界文化经济交往中心,赠茶又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得饮茶习俗随之流传国外 。唐代最高统治者直接提倡饮茶,热裹茶事,皆因茶体现了皇家的意志.适应筑治的需要,利于国家的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因而茶的地位由此上升列国家政治经济的高度 。
文人士大夫的褒扬
唐以前文人士大夫就介入饮茶活动,与茶结下缘份,并有作品留世 。但唐之前的茶诗文零星散见 。唐朝的统一强盛、国事民安、宽松开明的文化背景为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激发了文人创作的激情;加之茶能涤烦提神、醒脑益思而探得文人喜爱 。文人士大夫面对名山大川,稀疏竹影、夜后明月、晨前朝霞尽兴饮茶.将钦茶作品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 。因此,自唐以来,从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来看,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这对饮茶风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从史料记蓑来看,写过有关茶作品的文人中,人数之多、影响之大的当属诗人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以及白居易、卢仝、杜牧、皮日休、刘禹儡、梆宗元、姚合、元稹、温庭筠、韦应物、岑参、皎然等诗界名流50余人,无不留有烩炙人口的茶诗 。如李白曾写下仙人掌名茶许,自称“茶叶 行家”的白居易写茶涛50首,皮日休以《茶经》为内容用诗注释,写下《茶中杂咏》10首与陆羽 唱和,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为茶诗千古佳作 。诗中写到由于茶味好,竟一连吃了七碗,且细细品味,每饮一豌便有一种新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干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七碗茶祷把饮茶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深切喜爱 。此诗一出,后人竟相引用 。如杨升庵《鹧鸪天》有“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功 。”最为有名的是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对提倡饮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唐代茶诗多达数百首.题材涉及茶的栽、采、制、煎、饮,以及茶具、茶礼、茶功、茶德等等 。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名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 。唐代诗人有极为广泛的活动范围,在饮茶习惯尚未普及和逐渐普及过程中,诗人们利用交游、酬唱机会,写下了大量的动人茶诗,言茶妙用、宣茶功效、普及饮茶知识 。人们通过这些动人的茶诗,得以了解茶叶的功用,这无疑推动并加快了饮茶风尚的形成 。
不仅如此,一些爱茶成痹的诗人还热衷于从事茶的其他活动 。如诗人白居易“平生无所好 ……如获终老地……架岩结茅宇,砍壑开茶园 。”更有甚者,诗人陆龟蒙“有田数百亩、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弟 。”诗人身体力行,曼茶、种茶、研茶,对茶的生产及钦用具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茶圣”陆羽不仅作茶诗,从事茶的研究、着茶书,也臂在饶州依山结芦、开垦茶圃,并以其精湛的茶术两度进京为皇帝表演,向宫廷推荐贡茶,促成贡茶制形成,于是“茶遭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而“天下益知饮茶矣 。”(《封氏闻见记》)
推荐阅读
- 安顺10茶企参加贵阳万人品茗活动
- 茶业主导 贵州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启建
- 四川蒙山茶唐代传至朝鲜 日本
- 贵州,六大举措给力黔茶挺进全国茶业强省
- 贵州银行拟整合百亿元助推黔茶发展
- 贵州拟将茶区打造成重要旅游目的地
- 茶叶专家培训走进贵州 新观念 技术助黔茶腾飞
- 唐代茶税类似现在的社保之税
- 贵阳市,政府大力推动 茶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 贵州茶产业快速成长 茶叶加工企业逾八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