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黔茶生产质量安全 给力贵州茶业持续发展

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产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质量安全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贵州作为第一绿茶大省,始终把茶叶质量安全摆在了首位,这是贵州茶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 。本期推出的贵州茶叶质量安全报道,以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
走在贵州的茶区,茶园里随处可见黄色或者绿色的牌子,这些遍布在茶园里的黄绿牌子成为了来自省内外游客们追问最多的话题 。
【保障黔茶生产质量安全 给力贵州茶业持续发展】“黄绿板”的学名叫昆虫信息素诱捕器,其原理就是通过昆虫的趋光性,将茶园里面的昆虫诱集到“黄绿板”上使之无法脱身,从而达到诱杀昆虫的目的 。这一方法在贵州成为了茶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
近几年来,随着贵州茶园面积的快速增加,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贵州茶叶生产的重中之重 。“茶园质量安全是贵州茶产业的生命线,是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务必严防死守 。”在上月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赵克志如此强调说 。
“要让茶叶真正做到绿色,让百姓喝上放心茶,茶叶质量的源头把控,法规、监管、引导、扶持缺一不可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说 。
从源头抓起
也许是一种习惯,每一个进入茶青市场进行交易的茶农,都会主动把茶青送到市场里专门的设立的茶青农残检测处,进行“体检”后再进行交易 。这是采访人员在贵州湄潭县的金花、马义等多个茶青市场看到的情景 。
湄潭县茶叶协会秘书长罗召告诉采访人员,“在我县的20多个茶青交易市场,都设立了农残检测室,并配备了茶青农残速测仪,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检测出茶青里的农残,从源头上就控制了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问题” 。
在湄潭县栗香茶业公司的加工厂内,几位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用茶青农残速测仪把刚收购回来的茶青进行抽检 。“从源头杜绝农药污染,严把茶叶第一道质量关,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是我们茶叶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栗香茶业公司董事长谭书德说 。
湄潭县是贵州第一产茶大县,其面积超过了30万亩,该县内的西南茶城(全国茶叶定点交易市场)去年交易突破了5亿元大关 。为了抓好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从源头上掌控茶叶的质量安全,早在3年前就通过茶青市场检测、企业进出厂检测、西南茶城茶叶市场检测、涉农部门巡回检测等4个检测层面严格监控,构筑茶叶质量安全网 。2009年,该县通过政府采购,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茶青、成品茶农残速测设备,完善和加强了茶青交易市场、西南茶城巡回检测的检测能力 。同时,该县还要求茶叶加工企业配置农残速测设备,做到茶青进厂、成品茶出厂必须检测,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规定了对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要进行公示,通过社会监督和检测手段保证茶业健康安全发展 。
借鉴湄潭经验,在贵州凤冈、都匀、石阡、印江、纳雍、安顺等县市均采取了积极措施,严格监控茶叶质量的安全生产,保证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 。都匀市茶办联合质监部门,通过全面整治农资产品(化肥、农药)、添加剂的生产销售、流通和使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凤冈通过质监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开展长期巡回抽检,加大检测和执法力度 。同时凤冈县还推行“猪——沼——茶——林”模式和“采制不落地”的标准化生产方式 。对采下的茶青,不用塑料袋盛放、不摊晾于水泥地上,而一律用篾篓和晒席,杜绝了苯、铅等有害物的污染,加工中,确保了清洁化、标准化制作 。
在贵州的大部分茶区,茶农通过养猪种茶,建沼气池集纳人畜粪便,把沼渣沼液施放到茶园里,成为最佳的有机肥和生态型药剂,通过发酵后的沼渣减少了茶叶病虫害 。这种方法成为了贵州建设有机茶园的因素之一 。
绿色防控
在茶园周边适当套种梨树,利用梨树招来甲壳虫,吃掉为害茶叶最大的绿叶蝉,而甲壳虫在立夏后又会被小米雀吃掉,不至于泛滥成灾,形成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食品链,从而达到保护茶园减少虫灾的目的 。
这是贵州检验检疫局在雷山的茶园里推出的生物防治工程 。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茶叶减少病虫长得好,又能杜绝农药残留,从而保证生态品质 。
当前,这一类似的的生物防治方法在贵州遵义、铜仁、都匀等几大主要产茶县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更好的做到茶园的绿色防控,除了在茶园种植桂花树、梨树、樱花树等植物外,在茶园里安置太阳能杀虫灯、黄绿板等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虫害的作用 。在虫害发生高峰前几天,每亩茶园只需扦插黄绿板信息素诱捕器15至20片,就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这样的诱捕器每片成本两元,不仅茶叶的品质有了保障,而且生产成本每亩降低100元左右 。这种物理防治是贵州茶农在对茶园虫害的防治上采用最多的做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