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茶叶文化兴盛,红茶与白茶交融海上仙都

走进福鼎 , 于漫山遍野间 , 可见20万亩的茶园 。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据考证 , 这里所称白茶山 , 即指福鼎为白茶产地 , 主要分布在白琳、点头、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 。其中 , 白琳、磻溪和点头是福鼎境内三大茶叶主产区 , 自清代以来 , 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 , 产制名优茶叶……
【福鼎茶叶文化兴盛,红茶与白茶交融海上仙都】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发源地——点头镇
福鼎生产白茶历史可追溯到隋代 。明末清初福建著名的文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明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 。”民国之初卓剑舟《太姥山全志》称“绿雪芽 , 今呼为白毫 , 色香俱绝 , 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 , 发现太姥山区有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 , 著名的绿雪芽野生古茶树恰恰生长在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的道场鸿雪洞附近 , 福鼎白茶的原料“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就是从太姥山移植出去的 , 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的绿雪芽古茶树是真正意义上见证白茶生产历史的“活化石” 。
说起福鼎白茶 , 不得不提的是点头镇 。点头镇地处太姥山脉北段 , 依山傍海 , 多丘陵 , 土质肥沃 , 温度适中 , 雨量充沛 。早在1988年 , 该镇的大白茶和大毫茶先后被《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列为华茶1号、华茶2号 。截至目前 , 该镇现有茶园3万多亩 , 面积居福鼎市各乡镇首位 。
2007年 , 点头镇成立了点头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观洋茶叶项目领导小组 , 以便在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基地、茶叶流通市场的建设等方面做好协调工作 。紧接着 , 在点头镇永香茶厂、鸿兴茶厂、泰福茶厂、馨茗茶厂的联合努力下 , 大坪、翁溪、柏柳等产茶区实现改造2万亩无公害茶园 , 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 , 其中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达近千亩 。
点头镇柏柳村位于福鼎西南部 , 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原产地 , 也是点头镇的重要产茶村之一 。柏柳村有着100多年的产茶历史 , 该村一谷中开 , 四周群山拱秀 , 冈峦起伏 , 春暖花开时节 , 漫山茶园 , 生机盎然 。截至目前 , 该村有500多户人家 , 其门前屋后到处种植着茶叶或者茶苗 。
闽红三大工夫茶之一——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 , 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 , 曾与福安县“坦洋工夫”、政和县“政和工夫”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 。
据《福鼎文史》载 , 制作“白琳工夫”所用之茶产于环太姥山麓 , 茶园分布在海拔650-850米的丘陵地带 。太姥山濒临东海 , 山势峻拔 , 天气温暖湿润 , 雨量充沛 , 春夏季节 , 早晚白雾弥漫 , 且土质肥沃 , 属酸性砾质土壤 , 保水性良好 。
“白琳工夫”盛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 , 迄今约有160年的历史 。白琳工夫产于白琳、湖林一带 。其中 , 主产地白琳镇位于福鼎市中部 , 陆地与点头、磻溪、店下、秦屿 , 以及柘荣县乍洋等乡镇相邻 。当时 , 闽、广茶商以白琳为集散地 , 广收白琳、翠郊、石番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 , 再以特殊工艺标准精制后 , 远销重洋 。
最初 , “白琳工夫”是用福鼎本地的菜茶制作而成 , 十分讲究鲜叶原料的采摘嫩度 , 要求早采嫩采 , 否则芽叶过大 , 成品外形粗松 , 滋味淡薄 , 影响品质 。在初制工艺中 , 特别注意控制适度萎凋 , 以提高鲜酸爽度 , 并严格采取轻重揉结合 , 及时提取成形的芽叶 , 以保存毫芽 , 发酵叶先上烘 , 采用双复焙的方法 。
但20世纪初 , 福鼎市点头镇竹栏头陈氏用福鼎大白茶代替了原有的小茶种 。此后 , 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 , 精选细嫩芽叶 , 制成工夫茶 , 外形条索紧结纤秀 , 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 , 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 , 汤色、叶底艳丽红亮 , 因此又名“桔红” , 意为如桔子般红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