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文章插图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
取穴方法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
穴位解剖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 。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 。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 。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 。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 。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 。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
脾俞穴的作用【脾俞穴】脾俞穴意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
文章插图
脾俞穴功效外散脾脏之热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 。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 。
主治病症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 。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 。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 。
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 。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
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便秘 。
脾俞穴配章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
脾俞穴配膈俞穴、大椎穴,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
针刺方法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
脾俞穴解析脾,脾脏也 。俞,输也 。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
附注:脾的背俞穴 。
脾俞为经穴名(PíshùBL20) 。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 。属足太阳膀胱经 。脾俞是脾的背俞穴 。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 。
特异性:脾之背俞穴 。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 。脾俞、胃管,主黄疸 。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
研究进展胃病: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 。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245例,有很好疗效 。
糖尿病: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
腹泻:针刺脾俞等,配合电极板法,治疗80例,经1~8次治疗,有较好疗效 。
紫癜: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