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政府全力扶持 花茶产业走上复兴

【福州,政府全力扶持 花茶产业走上复兴】鼎盛时期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
福州茉莉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茉莉花在西汉传入中国时就在福州落户,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栽培历史 。福州的茉莉花茶制作,始于南宋,至明代时有了较大发展 。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
《中国名茶志》记载,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 。
福州茉莉花茶首次辉煌始于19世纪中叶 。当时,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达1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 。当时,福州有17家外国领事馆,福州泛船浦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港口 。1872年,福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机械制茶的地区 。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注重创新和宣传,福州茉莉花茶迎来第二个鼎盛期,种植面积一度增加到10万亩以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等国家 。当时,福州建新镇、上街镇遍布茉莉花,因此被称为花乡、花屿,仓山区也因广种茉莉花而得琼花玉岛之别称 。
记载数据显示,1987年1995年,在省、部及全国花茶评比会上,福州茉莉花茶获奖30余次 。当时,福州拥有花茶厂近千家,仅仓山区城门镇就有400家以上,全市产量达到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出口量居全国之冠,产值超过15亿元 。
政府扶持为花茶产业注入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不少个体茶厂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受到伤害,产业由盛转衰,市场不断萎缩 。此外,由于存在种植基地被占用、产品制作工艺缺乏创新、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品牌宣传不足、消费观念引导不到位等问题,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受到了制约 。
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 。就在茉莉花茶遭遇发展难题时,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地理标志、产业联盟、品牌运作、整体宣传等方面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
2006年3月份,福州市政府决定对福州茶叶产业发展投入100万元,其中对茉莉花茶投入25万元 。为增加茉莉花的种植面积,福州市对茉莉花生产基地进行补贴,单位面积补贴100元 。
2009年,福州市采取5大举措重振茉莉花茶产业,包括恢复优质茉莉花生产基地,5年内种植0.2公顷茉莉花;成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市茉莉花茶生产、销售的各项工作;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对茉莉花茶生产加工的地域、茶叶污染物、农残限量等安全性指标作明确规定;在北京召开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闻发布会,扩大影响力;结合三坊七巷名人、船政文化推出相关旅游线路,利用知名景点推广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等 。
2010年8月,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成立,通过协会自律、政府监管以及百姓监督,全面提升茉莉花茶产品竞争力 。
与此同时,福州茉莉花茶商标也逐步被保护起来 。2008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福州茉莉花茶核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通过对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11月,农业部通过对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2010年3月17日,福建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福州茉莉花茶》正式发布,并于3月20日起实施 。
花茶昔日辉煌再现
经过几年的努力,福州的茉莉花茶产业逐步走上复兴之路 。
请看下列一组数据:
2008年,福州茉莉花茶产值突破10亿元;
2009年,福州茉莉花茶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利税总额1.4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68%;
2010年,福州辖区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8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3万亩,茶叶面积13.5万亩,茉莉花茶产量1.1万吨,产值15.2亿元;
福州茉莉花茶由福州港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吨,出口创汇1363万美元;
在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已达到18.27亿元,位列全国十强 。
数据直观地体现了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 。
目前,以琼花玉岛而闻名的仓山区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也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全市200多家茉莉花茶生产企业中,春伦、满堂香、闽榕、福民等4家企业进入中国茶叶百强前列,春伦集团还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研发茶叶专业分中心,闽榕公司则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