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近些年以Vlog形式衍生的视频内容在网络中快速兴起,让主要受众人口比电视媒体都要多 。并且随着手机的不断迭代更新,以及相机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了短视频以及Vlog的制作热潮 。
一个视频的制作往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剪辑,以及调色和混合音轨 。当我们将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时,我们希望它保持最佳的效果 。但是应该使用什么压缩设置?你应该将你的视频导出成哪种文件格式,什么比特率将给你最高的视频质量,同时还能流畅地在线播放?我想最后一步的“导出”难到了不少人 。
放下心中的疑惑,本文将深入探讨视频编码的最佳方式,用最简单的形式帮助您成为视频编码专家!
解析视频上传转码流程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拍摄器材越好,剪辑后导出的越清晰,从而最终展现的画质也就越好 。理论上一定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 。当我们将视频上传到各个视频平台时,平台的视频服务器就会开始工作,并将我们的视频文件转换成一组优化的视频流 。这使得我们的视频可以在从手机到电脑的任何设备上流畅播放 。单个视频流的分辨率和视频质量范围从流畅清晰一直到1080P甚至是4K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上传到视频平台上的任何视频都会被转码 。我们不希望的是上传一个高度压缩的低码率视频,因为他会再次被压缩 。相反,我们希望的是上传一个高质量,且不被二次转码压缩的视频 。
这个问题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要科普几个与视频有关的参数以及概念 。
概念1:视频的码率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视频的码率又叫比特率,是指每秒钟的视频的数据量有多少比特(bit),其单位是bps(Bit Per Second),也就是每秒的比特数 。在上图中我们打开了一个视频的属性作为案例,在详细信息里可以看到总比特率这个数值,这也就是该视频的码率值,案例中的数值是6379kbps 。这意味着这个视频每秒钟有6379千比特的数据量 。比特率的大小对视频画质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不同码率下的对比视频截图 。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以上两个视频的分辨率均为1920*1080,可以明显看到低码率的视频出现了马赛克以及色彩断裂等情况 。而高码率的视频则更加清晰锐利 。总结一下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同样编码的视频码率越高,则意味着画质越好 。而视频的分辨率越高,则越需要更高码率,保证清晰 。
简而言之“ 比特率 ”是每秒包含的信息量 。比特率越高,视频包含的信息越多,从而可以提高视频质量,但是会增加文件大小 。比特率越低,包含的信息越少,并且产生较小文件大小的质量越低 。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要注意的一点是码率的数值要除以8,才是我们常用的KB值 。比如刚才这个6379Kbps视频算下来,每秒钟约797KB/s大小,所以通过,码率的大小,我们可以轻松算出这个视频文件的体积 。比如有一个三分钟的视频马率是6600kbps,600kbps÷8=750KB/s,每秒750KB/s×视频的时长也就是180秒 。可以得知视频的大小是13500KB,也就是131.8MB(注意:1024KB=1MB) 。
概念2:观感画质与比特率关系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码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码率高到一定极限之后,人眼就很难辨别出更好的画质了,但是视频的体积会变得更大,这就是码率的边际递减效应 。而视频在传播时码率越低,传输越快,这也是你手机网络不好的时候选择低质量视频播放更流畅的原因 。
固定与动态比特率:
干货解读:Vlog制作的最后一步,“码率选得好,视频锐又小”

文章插图
 
编码也分为固定比特率(CBR)及动态比特率(V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