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灾记载 古代治理水灾的资料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于夏季,特别是被称作“七下八上”的时间段,强降水尤为多见,几乎每年都有城市变身“水城”的新闻报道 。最近,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遭遇强降水,郑州等城市受灾尤其严重,令人痛心的出现人员伤亡 。
对于此次灾害的成因,气象专家已经给出了科学而详尽的解释,也提早向各个城市发出预警 。但即便如此,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依然不可避免,哪怕是在准备最为充分的地区,也还是出现了财产损失 。
我们不禁好奇,在没有精准科学预测,通讯、交通等条件更远不如今日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古人是不是有特殊的智慧?要讨论这些,有必要先探讨一个问题:极端强降水是近代人类改变环境的产物,还是自古就有的?
郑州救灾现场
大灾自古有
水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中国有大禹治水,西方有诺亚方舟,诞生了神秘玛雅文化的中美洲也有天地相接、洪水淹没山林的传说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其中就记录了许多有关降雨、洪灾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灾”字早期作横向或竖向水流状,正是形如汹涌的洪水 。集中出土甲骨的安阳也处于此次强降水的范围内,向前追溯三千多年,就是在这里,商王曾虔诚地祈求暴雨早日停歇 。
文章插图
随着历史地推移,史料记载越来越多,中原地区强降水导致灾害的记录也显著增加 。在汉代,黄河多次因强降雨而水量骤涨,决堤泛滥,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唐代,东都洛阳平均不到十年就会发生一次水灾,唐玄宗时洪水甚至冲入城中,毁坏宫室 。宋代定都东京汴梁,着力于防范洪灾,但也难以避免 。据统计,北宋一朝一百六十余年,开封至少发生过20次洪灾,造成重大损失的至少有6次 。宋英宗治平二年农历八月,洪水冲毁了开封城内的官府、民宅,事后仅官府收拢安葬的无主尸体就达一千多具,被司马光称作“旷古奇异,非常之大灾” 。元朝至正四年农历六月,今郑州巩县突降暴雨,居民数百家因洪水漂没 。至正二十六年六月,暴雨袭击河南府,河水暴涨数丈,城内城外尽成泽国 。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普遍不大,虽然也有排水等公共设施,但规模大多有限 。明朝文学家李梦阳有诗云:“田庐城屋尽漂没,骄云骜雾还飞扬 。怕饥乌鸦只自噪,满意蒿藋如人长”,说的就是正德十六年开封连日大雨、城内内涝严重 。本次受灾最为严重的郑州,明清时期曾不止一次发生强降水,并引发灾害 。顺治十一年夏,郑州大雨倾盆,城内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导致“万室如一家” 。乾隆四年夏天,先是阴雨霏霏,河流水位持续增长,而后又突降暴雨,郑州城内官府、仓库、民房大半倒塌 。道光九年农历六月,郑州一带降下特大暴雨,今属郑州荥阳的汜水县南门连同地基一并被洪水冲走,次日山洪与降水汇合,水位竟比城墙还要高 。
翻阅史料,强降水引发灾害的记载不胜枚举 。古人虽然没有“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古以来郑州所在的中原就饱受水灾之扰,强降雨造成的灾害更不是稀罕事 。
古人的智慧未必有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每遇到类似强降水的天灾,舆论场中就会有人不怀好意地做中外对比,以至于德国下水管一度威名远扬 。不过,前不久德国也发生了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降水量不如郑州,受灾程度却也很严重 。原版的德意志下水道都起不了作用,殖民地的就更不用说了 。
洋人的工匠精神不顶用,老祖宗的智慧是不是好用呢?中国古人与灾害搏斗数千年,在此过程中总结和归纳了许多经验方法,为后人津津乐道 。大的如四川都江堰,小的如运河船闸、水门,还有遍布全国的人工运河、排涝设施,许多直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与这些光辉灿烂的古代智慧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我们花了很多钱铺设排污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却在暴雨面前无所适从 。难道说,真的是“今不如古”吗?
这其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水利工程、了解的古代科技思想,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在同等情况下,建筑质量最好、工艺水平最高的工程大概率会得到后人的利用与保护 。而那些失败的、低劣的工程,即便能够保存,如今的
推荐阅读
- 古代人夏天也穿那么多吗
-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帝
- 什么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物的一个奇迹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 从绘画作品中看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清明节画
- 古代封建迷信 为什么官员都迷信
-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制 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原因
- 古代四大禁书鲁班书 鲁班的书是禁书吗
- 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字 古代优美的字
- 古代禅让皇位三辞 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
- 古代棺材里为何放置铜镜 铜镜一般放在墓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