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灾记载 古代治理水灾的资料( 二 )
旅游开发也未必会重视 。类似于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既是杰作,但就数量而言,也是不多见的杰作 。科技思想也是一样,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有很多想法,但后人大概率不会在意那些错误的想法 。中国古代有科技思想,不过,神神鬼鬼的东西为数更多 。倘若把少数古代精品杰作视为当时的普遍水平,则不免以偏概全 。
二是,要看到古人的“智慧结晶”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向来为人所称道,直至今日,每遇特大降水,北京故宫的积水情况都好于普遍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紫禁城有完整且强大的排水系统,凭借筒子河等水道,紫禁城调蓄洪水的能力非常强,是明清北京全城的五倍有余 。当我们惊叹于紫禁城强大的排水能力时,也要意识到,同在一片雨云下的老百姓,可没有那么好的排水设施 。
喜好瓷器的朋友一定知道,许多精品瓷器出自于官窑,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工程领域的许多“智慧结晶”亦是如此 。诸如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其建设之时可以不惜工本,这样的精品工程固然质量优异,但真正能够享受的只是极少数人 。
故宫排水系统至今仍继续发挥功能
吃一堑长一智
古人的智慧不好套用,那么历史的现实价值在哪里呢?一般来说,历史能够给现实提供经验和教训,让人明白事理、少栽跟头 。紫禁城少有积水之患,主要在于筒子河的蓄水、排水能力强,而刚刚遭遇灾害的郑州,恐怕正处于相反的情况跟 。结合历史与地理的因素来看,郑州,乃至豫东、豫北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还是水往哪里排 。
从地图上看,黄河从河南北部流过,距离郑州、开封等城市都不远 。再联想起黄河断流、缺水等新闻,似乎把水排进黄河是最方便的做法 。但事实上,水根本流不进黄河 。原因很简单,因为黄河干流是地上河,河床高于地表,水岂能往高处流?实际上,郑州城区的水最终大多流入贾鲁河,先沿地势从西南往东北流,而后在距离黄河不远的地方折向东南,贾鲁河流入沙颍河,再流入淮河干流 。简而言之,郑州距离黄河很近,还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所在地,但却属于淮河流域 。
排泄洪水,关键在于提高河道密度、增加行洪断面 。就数量而言,郑州城区的河道不算太少,但泄洪的压力主要由贾鲁河承担 。贾鲁河只是淮河支流的支流,其承载的水量显然无法和大江大河比拟 。雨停了之后,水往哪里排,怎么才能尽快排出去,应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这还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巨量降水汇入河道,又酝酿了新的隐患 。距离郑州不远的开封,在历史上几次遭遇黄河决口之害 。仅明代就至少有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两次河水灌城的灭顶之灾 。最严重时,开封城内只有相国寺的寺顶、钟楼、鼓楼,以及王府屋脊尚在水面之上 。如今大量的降水要汇入淮河的支流、干流,千里之外,沿途提防是否牢固?千里之外的防汛也值得重视 。
历史上的失败教训更值得后人研究与吸取 。仍以郑州为例,翻阅明清时期的地方史志,经常能够看到地方官兴修水利之举,但论及实效,却往往不甚理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治水、防洪工作缺乏持续性,规划设计也不够系统全面 。一方面,官员几年一迁转,重大工程很难在任期内完成,而继任者出于种种原因,大多不愿意继续费力 。另一方面,即便后人有意于水利,却又各行其是,导致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比如郑州中牟县小清河,是重要的泄洪通道,从明代开始,不少地方官都曾试图疏通河道,但数百年来屡修屡废,始终未能完工 。如今的市政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古人留下的教训,很有必要吸取 。
还需警惕的是水灾之后的瘟疫,在历史时期,水灾之后经常爆发大规模的瘟疫,造成巨量的人口损失 。古人缺少系统、科学的卫生防疫知识,受灾之后生活资料损失严重,极易爆发诸如饮用水感染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酿成霍乱 。今天显然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在局部小环境仍然要提高警惕,及时止损、防止灾害不断扩大 。
【古代水灾记载 古代治理水灾的资料】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的民族是有前途的,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只“吃一堑”就能“长一智” 。结合历史看现实,其目的不在于树立古人的光辉形象,而是多看看古人栽的跟头、尝得甜头,将这些经验和教训用在今天,避免更大的损失 。
推荐阅读
- 古代人夏天也穿那么多吗
-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帝
- 什么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物的一个奇迹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 从绘画作品中看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清明节画
- 古代封建迷信 为什么官员都迷信
-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制 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原因
- 古代四大禁书鲁班书 鲁班的书是禁书吗
- 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字 古代优美的字
- 古代禅让皇位三辞 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
- 古代棺材里为何放置铜镜 铜镜一般放在墓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