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Equinix:IDC巨头修炼史 | IDC

作者丨马丹凤 编辑丨李莹 排版丨马丹凤
来源丨地产资管网(ID:thefutureX)

乘风破浪的Equinix:IDC巨头修炼史 | IDC

文章插图
 
IDC , 一个极度渴求资本的重资产行业 。尽管风很大 , 但资金、技术、策略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壁垒 。无数企业入局后彷徨直至死掉 , 仅有寥寥头部企业站得住脚 , 但也尚在亏损中 。
在这场血腥的资本游戏中 , 究竟谁能活?怎么活?
所幸 , 我们可以向外看 。
作为全球最大的IBX数据中心和托管服务提供商 , 诞生于美国的Equinix如今拥有24亿美元资产的互连力量 , 在5大洲拥有210个数据中心 , 连接了4000多家企业、云、数字内容和金融公司 。它在上世纪90年代恰逢其时的诞生 , 在千禧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挣扎生存 , 以及今天成长为全球IDC行业巨头 , 背后的故事有趣又耐人寻味 。
恰逢其时的诞生1998年6月 , Equinix刚刚成立 。
如果你对这个时间没有概念 , 可以联想为:张朝阳的搜狐刚过百天 , 马化腾的腾讯尚不足月 , 而当时我国全国也只有117万网民 。
但在一洋之隔的美国 , 互联网泡沫已经在加速膨胀 。网景公司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 , 开启了美国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 。美国《1996年电信法案》的通过更使互联网得到极大推广 。年轻的创业者们摩拳擦掌 , 争抢着开启财富和星辰大海的征程 。当时有人估计 , 每过100天 , 美国的网络交通总流量就会翻一番 。
突然爆发的网络流量 , 催生了互联网对于物理存储点的需求 。一时间 , 服务器、主机、出口带宽等设备与资源 , 集中放置与维护的需求激增 , 每家企业都在寻求网络连接和托管服务 。大大小小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从此拔地而起 。
然而 , 彼时的数据中心多为电信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自行搭建或租赁 , 数量可观但规模不大 , 存在建设与维护成本高、难以随业务发展而灵活扩展等问题 。此外 , 当时的主流托管模式 , 要求客户相互连接专有网络 。对一个网络或单个运营商的依赖 , 限制了客户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内容提供商和组件服务提供商(CSP)的选择 , 更限制了互联网企业可以做出反应、改变甚至成长的空间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当时就职于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 简称DEC)的两位设施经理——Jay Adelson和Al Avery , 决定创建一个大规模的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 , 可以为企业提供平等的访问权、中立性和互联性 。
这就是Equinix的起源 。
Jay Adelson和Al Avery带着从DEC获得的300万美元 , 用来建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中立数据中心——被称为帕洛阿尔托交易所(PAIX)的建筑 。这个项目非常成功 , 但问题在于 , DEC不知道如何利用PAIX的成功 。“Digital不是一家数据中心公司 。更糟糕的是 , Compaq收购了Digital(以及PAIX) 。在这种混乱之中 , 我们成立了Equinix 。”Adelson说 。(值得一提的是 , 2010年 , Equinix购回PAIX , 并将其改建为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平台 。)
事实上 , 回顾过去 , 正是两位创始人打造一个“中立业务模式”的愿景 , 为Equinix提供了在众多数据中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 并得到了巨头的投资 。
巨头撑腰下迅猛发展中立的业务模式与创始人的专业经验 , 使Equinix迅速得到了微软、思科这样的科技巨头的青睐 , 几个科技巨头都成为了Equinix 的早期投资者 。
“我们于1998年6月22日成立了公司 , 当年9月就获得了风险投资 。当时 , 我们原本计划在全球建立15个数据中心 , 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 。但获得的那笔钱 , 只能支付其中一个数据中心的一半 。”Jay Adelson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 “于是 , 我们又去找了思科的首席技术官和比尔·盖茨 , 他们都同意投入大额资金 。而这两个人的投资 , 也直接促使Venturemark Capital(曾为Equinix提供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提升了给我们的报价 , 并加入了C轮投资 。最后 , 我们总共获得了1200万美元的资金 , 用于启动弗吉尼亚州Ashburn数据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