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文化营销过度的时代 茶企缺少文化自信

【在茶文化营销过度的时代 茶企缺少文化自信】普洱茶一路走来,历经风风雨雨、潮起潮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概念消费也变成了一种趋势 。可是在趋势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就让我来为大家解读 。
之前写过多此文章,都谈及名山古树茶、古树茶发酵和山头茶等概念,但这些概念消费真的物有所值吗,不见得 。
当前的普洱茶行业过度强调茶文化,甚至整个茶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况 。一直以来不仅没有在工艺上取得断崖式的突破,甚至追本溯源研究古法制作 。正因这种过度的文化营销,让处于社会洪流中的消费者完全形成荷尔蒙消费模式 。古树茶动辄可以买到几千甚至上万一斤,部分名优绿和大红袍、铁观音等茶有过而不及 。越贵的茶,真的越好喝吗?在正常操作范围内,贵的茶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口感优势 。但是人们总是找出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去支持贵的茶总是好喝这种观点,这其实只是因为消费者需要高价,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里现象 。当一款产品用不同的包装进行包装时,个人喝的口感也会有所影响 。喝的茶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是茶关联的一切 。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整个茶文化 。在茶文化过度营销的当下,茶文化已经将茶产品本身完全束缚 。不夸张的说过度的茶文化营销是形成茶行业炒作的源头,软实力的欠缺也让整个行业止步不前 。
这里也许会有很多人来反驳我了,其实这种情况再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并不少见 。对红酒行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1976年很著名的巴黎的判决吧,不熟悉的人可以去找资料了解一下,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在法国卖美国红酒的英国商人要在法国当地举办一场盲品会,品评的规则是:红酒以加州对阵波尔多、白葡萄酒以加州对阵勃艮第 。因为葡萄品种基本相同、酒款年份比较接近,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品酒会以遮蔽酒标的盲品(BlindTasting)方式进行,9名评委全部来自法国,但是最终的救过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加州葡萄酒竟然双双夺冠,法国葡萄酒遭遇滑铁卢!
再来说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在乐器领域中很著名的斯特拉迪万里小提琴,是以一个意大利工匠的名字命名的提亲,共1200把小提琴 。不过当其经历双盲测试之后,最终结果也和巴黎的判决类似 。同理,我们可以想象同一地区的古树茶、大树茶和台地茶真的有很大滋味上的差别吗,其实并没有,甚至所有概念茶都是类似的情况 。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见可以开展类似的双盲测试(如熟茶可以用原料概念制作的熟茶的盲品,以季节为噱头制作的熟茶,还有以古树、大树茶原料为噱头制作的熟茶,甚至可以考虑以不同年份同一产地的原料为噱头制作的熟茶) 。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来反驳我了,当然我说过我不反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和茶文化营销,不过茶企在营销的同时请加深自己的整体软实力,别仅仅将茶文化当做自己的挡箭牌 。其实我也知道茶产品本身代表的内容往往已经超越了其本身,不过虽然其可以附带着很大的额外价值,但是也不能一味的以所谓的茶文化自居 。说到底,这些茶企最缺少的还是文化自信 。
反过来看看西方,他们在中国引进了茶叶,不过你们看看他们最终怎么喝茶呢,他们又加牛奶又加糖,这难道就是茶叶的正宗喝法吗 。人家才不管你怎么想,照顾好自己的口感就可以了,然后融入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这就是文化自信 。
当前茶行业也有做的比较好的概念茶,如在行业中高流通性的那些产品,为什么其能如此成功呢,有人会说资本运作和品质 。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该企业的文化自信一定很强 。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就算是整个行业也是类似的道理 。如果你还在炒作概念的路上,请记得加深营销的同时加深自身的软实力,软实力将决定概念产品的流通性 。不过不明是非的炒作不仅害了自己,还影响了整个行业 。所以整个茶行业文化营销的同时,请别忘了加深我们所有中国茶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的茶企乘着自身软实力的风口飞向世界吧 。
茶泡泡特约撰稿人:安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