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蕴于内未发 太极拳劲力的探讨( 二 )


五、劲力的训练
1,拳感的训练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 。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 。体会太极拳运动感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
其一,从动作松软中找感觉 。
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初学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基本运动,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软练习,就能使身体各个部位在动作过程中获得松软的感觉 。
其二,在“缓慢均匀”的动作中体会“抽丝”和“阻力”的感觉 。
通过进行身体各部缓慢均匀动作的练习,细细体会动作中劲力绵绵不断的“抽丝”和身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感觉,使之在大脑中存储这“感觉”信息,然后,指挥身体各部做出具有这种感觉的缓慢均匀的动作 。
2、肌肉的弛张训练
肌肉的弛张,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 。先应排除僵劲,放松练习 。不论放松,还是紧缩练习,都要追求一个“极”字 。
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紧缩也是同样 。放松要使骨节、肌肤、筋脉最大限度拉长,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 。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紧缩的时间宜短 。要在柔转刚的阶段,画圆出方,柔弛刚张练习,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意导为先,里动催外,离弦的一刹那,肌肉绷紧,上下变整 。紧缩疾发,随即松开,这样久练,既能增加劲力,又能经济用力,能引化来力,能得机击发,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 。
3.腰裆的旋转训练 。
腰裆的旋转是劲力的来源 。拳论日:“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主自穹于腰”、“腰为车轴,气如轮”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腰部的重要意义 。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于四梢,起了重要作用 。
【力蕴于内未发 太极拳劲力的探讨】对腰裆的练用要求有三种:练柔劲要活腰,起到圆活作用,引化得法;练发劲要拧腰,起到增强爆发力,加速直射作用;定势时要塌腰,起到稳定下肢,气收归于丹田的作用 。
4、丹田的运气训练
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
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 。开即放,合即收 。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 。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 。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 。
5.整体劲的训练
太极拳技击时,非常重视整体劲的作用,要求“气势团聚” 。
练太极拳的整体劲遵则为:(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照此遵则练习,整体劲定能产生 。
总之,劲力的产生不是朝夕之功,要持之以恒 。先求小目标,再求大目标 。以理练拳,以拳证理,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水到渠成 。
吴式太极刀
吴式太极刀是由哈尔滨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中国武林百杰、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承祥先生口传身教,由李迎执笔归纳整理的一套传统器械套路 。其风格特点是紧凑舒仲、私静轻票、川宇步型、隅中求正 。
1、弓步推刀
A:接上动,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左前方上步变成右虚步,同时右手持刀向前下方斜砍,刀尖膝高,左手弧形下落扶于右手腕 。
B:上动不停,右脚向前上半步变脚跟着地,同时右手持刀向右上方崩刀 。
C:踏实右腿,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先着地,左手顺刀刃前向上方撑出,右手持刀收于腰间 。
D:身体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刀向前方推出,左手架于左额斜上力 。
三星开合自主
1、弓步藏刀
A:接上动,左弓步不变,左脚以脚跟为轴内扣脚尖,上体略向右转体,同时右手持刀随转体架于左肩上,左手扶右手腕处 。
B:上动不停,随着向右转体,右脚尖外展,落地踏实,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向左侧移动45度,成右弓步;右手持刀后抽,左手向前推出,成右弓步藏刀 。
2、提膝刺刀
A:接上动,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外展,变成马步,同时右手持刀向右侧平刺 。左掌向左侧平推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