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程序员为何坚持30年“免费”写代码?( 五 )


从这时起,偏右他们所做的内容从工具,过渡到整个前端的体验与实践上 。
在此之前,前端通常做的是组件库、UI等实现功能的内容,但从Ant Design开始,他们在设计软件时将整个设计规范给融了进去,并将之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这样做出来的设计,至少能保证体验下限 。
融入设计规范,这直接改变了中后台整个的设计逻辑 。
以前支付宝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都是根据要实现的功能去做功能组件,把组件放入页面设计稿里去,这使得这些组件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再二次运用 。
Ant Design出现后,使用者不用需要从零开始造技术套件,用套件就能有这些基础体验,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要求 。
Ant Design设计时提出了几个关键词:默认可用、默认好看、默认好用 。功能好用、界面好看,才能让用户的体验感提升上去 。
“很少有人关注中后台的体验,但中后台的体验同样重要,有设计规范在,不说达到样样90分,但能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达到60、70分 。”
构想很好,但要落地,却发现有很多挑战:
当时偏右他们是前端工程师团队,没有设计师,玉伯为此专门组建了设计团队 。
他们押宝的React生态还不完善,工程链路也不完善,但业务下个月就要上,没有太多时间,Ant Design 团队就深入业务,贴身服务和下场写业务代码,终于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而中后台设计的大量需求进来后,也会涉及到设计需求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偏右定了很多设计规范,将设计行为系统化、标准化 。

这群程序员为何坚持30年“免费”写代码?

文章插图
图 | Ant Design 团队(摄于2021年5月21日)
就这样逐步迭代,Ant Design才最终成型,而在它被开源到网络上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业界关注中后台体验的风潮 。
偏右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See Conf 大会,有一位德国小哥邮件他想来现场看一看 。他在德国时看到了Ant Design的开源项目,对其很感兴趣,还帮忙翻译和提出BUG 。后来他了解到偏右他们在杭州,还特意跑来杭州留学 。他甚至不会中文,但对技术的热爱,让他来到这个国家,来到杭州 。
就是那个时刻,偏右感受到了开源的力量 。
“做开源的过程中,确实会感觉到地球是平的这件事 。Ant Design背后有一两千个贡献者,这些ID背后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文化、不同公司、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 。我们的小众语言、键盘交互,以及残疾人使用友好的内容都是由这些个体补足,是他们的存在,才让Ant Design能适用于这个世界更多的人,给更多人提供帮助 。”
“开源的过程中,感觉到地球是平的”
从Richard Stallman提出开源概念开始,开源就具备了一种反抗权威的特质,与中国传统的侠义文化相互映照,成为开源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根基 。
到了2010年左右,开源本身,又成为可以帮助商业化的一个渠道,一个大家认可的、做得好的产品、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用户和市场份额,向商业化转型就会更容易 。
开放自由的氛围、反权威的侠义精神,以及能走向商业化的道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把自己的产品开源出来,开源也越来越蓬勃地发展起来 。
从1995年清华大学建立的“水木清华BBS”,到1999年创办的CSDN论坛,再到从讨论逐渐兴起的各种项目,MiniGui、SmartBoot Manager、LVS,再到大厂开源蓬勃发展繁衍而出的各种程序:
从阳振坤所做的底层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到王旭把握时代趋势而解决硬性问题的安全容器,再到玉伯团队所做的上层的体验创新,每个时代的开源人都各自拿出了亮眼的表现 。
在中国开源的二十余年里,我们从“别人那里拿来”,到“自己创造”,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技术人的默默付出,使得我们国家往技术逐渐自主的路上走去 。
当下,开源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科技改变世界,而开源在其中必不可少 。
中国的开源,有像阳振坤这样的科学家,王旭玉伯这样的开源前辈,也需要无数像偏右这样的后来者,大家集思广益,在开源这个集市里共建,才能让中国开源生态百家争鸣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这群程序员为何坚持30年“免费”写代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