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人生况味

【茶韵,人生况味】茶,清婉淡雅,简约朴素,色碧有如春霞,味醇好似幽兰 。以馨香而忘忧,以清淡而恬适 。在闲适中品一杯清香缭绕的茶,享尽世间平淡的韵味,个中蕴含着的闲情诗意,人生况味,那种静雅悠闲,率朴自然,恬适愉悦的韵味,非是极言不能尽之矣!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雅士,追求人生的至极境界,琴棋书画烟酒茶,茶以其和、静、怡、真的精神内含备受国人推崇 。茶味,品出了国人自然谦和,淡雅生命的人生真谛;茶,品出了国人追求天人合一,无为无我的至高境界 。茶即是心,茶即是人,茶即是国人之人生真谛 。
品茶须和 。和,源自《周易》保合太和之意,世间万物为阴阳所化,以五行相生相克而趋为和谐平衡为大道,即茶之中和 。茶的和,为儒、道、佛各家所尊崇 。儒家的中庸之道即为茶之和,讲究适可而止,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篇》) 。亲和自然,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 。亲和他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 。道家的天人合知和曰常即是茶之和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 。即是讲阴阳相和而生万物,阴阳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尊崇亲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至清导和的理念 。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渐与中土文化相融合,带上了强烈的中原文化色彩 。佛家以提倡修行中道妙理为和之理念 。在《杂阿含经·九卷》中引用佛佗的话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 。在《无量经》中佛佗告诫人们要和诚处世: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就是中和的哲学理念 。国人品茶,一个和字,道出了中国人追求的人生的至高境界 。与那些好战耆武的民族相比,国人可谓是一个谦谦君子矣!
品茶须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语)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语)静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的集中体现 。品茶,品的是一个静字,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在静中求真求实,在静中养性,塑造自我的人格自尊 。中国古代士代夫们对品茶须静多有论述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于鹄《赠李太守》诗云:捣茶书院静,讲《易》药堂春 。徐祯卿在《秋夜试茶》诗中说道: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紫笋茶 。茶人追求的至静之境,当是心静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静 。如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在这自然景观宁静一片的氛围里,诗人达到了身心的宁静,当清馨的茶香弥漫四围,浸润着诗人的灵与肉,那种空明、恬静,闲适的感觉,让诗人进入了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
品茶得怡 。怡指的是身心的愉悦 。品茶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事,与茶为伍的是琴棋书画烟酒诗,吟月赋风,把酒言欢,赏花作画,对弈抚琴,无不可与茶共一体 。对权贵阶层品茶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雅士品茶重其韵味,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悦,意在托物言志,激扬文思,交朋结友;对道佛之流品茶则重其德,意在参禅求道,成佛成仙 。对平民百姓而言,品茶则品其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乐人生 。但无论何种阶层,在其品茶过程中都能达到怡情悦性,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惬意、舒适 。
品茶求真 。道家讲究抱朴含真,返璞归真 。庄子有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文》) 。品茶品的不仅是茶本身的,形式上的真,更是茶道上的,精神上的真 。品茶,要品出修身养性,品出真诚求实,品出心与自然同道,茶贵为真,人贵于诚,天人共真,循规大道 。品茶的求真,就要达到像陶潜的《饮酒》诗描述的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