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当斋和曹秀这两位既效忠朝廷又爱抚百姓的地方官 , 是推动中国普洱茶古茶业兴旺、发展的领军人物 , 曹氏父子为边疆的稳固 , 为边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曹氏家族深得朝廷信任 , 世袭管理贡茶及倚邦茶山、莽枝茶山、革登茶山、蛮砖茶山 。曹氏父子在中国普洱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值得浓墨重书 。
曹氏家族的兴衰和清王朝的兴衰是同步的 , 十九世纪末 ,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 , 滇西发生了战乱 , 西双版纳的土地两乌又被法国人割占 , 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 , 六大茶山开始衰落 , 倚邦随之而衰 , 曹氏家族也日趋走向败落 。光绪十七年时任倚邦土把总的曹瞻云因白旗下坝(回民起义军攻进西双版纳)之事与六顺(思茅)土司结下冤仇 , 遭人暗害身亡 , 接着其子曹清民民国初年又与普洱道尹徐为光起矛盾、动干戈 , 曹清民受伤败走乌得 , 后病逝于整董 。至此 , 荣耀、显赫了近二百年的曹氏家族结束了对六大茶山统治 。
民国初年 , 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 , 倚邦人口减半 , 但还有庆太号、元昌号、惠民号、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升义祥、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 , 1920年左右有部份广东商人到越南莱州开商号专收六大茶山的茶 , 倚邦茶叶这一时期大多销往莱州 。
关于倚邦的老茶号最早创建于何时 , 目前大多没有详细的资料 。2002年我见到惠民号茶庄的后人 , 当时已78岁的郑祖虞 , 老人珍藏有家谱 , 他家的家谱上记着乾隆四十年其祖上已到茶山做贸意 。依据云南省图书馆馆藏资料分析 , 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号 。英国人克拉克在光绪11年(1886年)写的《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记载有: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 , 有许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作买卖 , 每年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缅甸 , 有茶叶交易往来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锡金 。从克拉克的记载来看 , 倚邦茶在道光年间已卖到印度和欧洲 。
另据现已78岁的倚邦老人徐祖寿介绍 , 1912年一1937年倚邦街有高鸿昌、郑惠民、向春林、杨幼楼、宋鼎杰、杨炳乾、向升平、李长林等人开过茶号 , 他们都去过越南或香港 。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阻挠云南茶进入莱州 , 倚邦茶销路又断 , 随之又是抗日战争爆发 , 东南亚、西亚战火连绵 , 更使得整个六大茶山的茶业一落千丈 , 所有茶号全部停业 。倚邦的茶商茶农逐渐迁秽歇业 , 热闹喧腾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 , 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 。郑家、向家、宋家等几家昔日的产茶大户也转而靠卖土特产、染布等小生意渡日 。
1942年已经十分羸弱的倚邦再遭厄运 , 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 , 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 , 几百年筑就的古镇 , 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 。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 , 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 , 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 。几十年过去了 , 至今倚邦仍仅有30来户人家 , 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
倚邦 , 古六大茶山之一 , 雍正时期曾被选为贡茶 , 古镇客商茶农往来云集 , 鼎盛一时 。倚邦 , 海拔最高古茶山 , 且海拔落差极大 , 浴火涅槃倚邦 , 因茶而荣耀 , 因茶而重生 。
推荐阅读
- 信阳饮茶习俗
- 千年贡茶是否有复兴的可能
- 信阳,名茶之乡的信阳
- 中国贡茶之最 你定想不到是紫笋茶吧
- 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
- 贡茶故事之君山银针
- 最新室内装修之乡村风格厨房的设计理念
- 倚邦茶口感特点
- 福建德化三班镇获评中国茶具之乡
- 罗源七境贡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