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泡茶道】泡茶有两个来源 , 一是源于唐代㎡茶的壶泡法 , 一是源于宋代点茶的撮泡法 。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贮于瓶缶之中 , 以汤沃焉 , 谓之㎡茶 。纳茶于瓶或缶中 , 以沸水(汤)淹泡(沃) , 有如后来的泡茶 。陆羽倡导煎茶 , 故对这种㎡茶持反对态度 。用瓶、缶泡茶时斟茶不便 , 于是改用有柄有流的壶来泡茶 , 斟茶也方便 , 从而形成壶泡法 。
在点茶法中 , 略去调膏、击拂 , 便是末茶的沸水冲泡 。再将末茶改为散茶 , 就形成了杯盏撮泡法 。撮泡肇始于南宋 , 在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 , 人物便是左手持盏 , 右手拿汤瓶 , 直接在盏中注汤泡茶 。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宜茶条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 , 生晒者为上 , 亦更近自然生晒茶瀹之瓯中 , 则枪旗舒畅 , 清翠鲜明 , 方为可爱 。以芽茶在茶瓯中冲泡 , 芽叶舒展 , 清翠鲜明 。这是散茶在瓯盏中冲泡的最早记录 , 时在明朝中期 。田艺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杯盏泡茶可能是浙江杭州一带人的发明 。杭州人陈师《茶考》亦记:杭俗烹茶 , 用细茗置茶瓯 , 以沸汤点之 , 名为撮泡 。北客多晒之 , 予亦不满 。这种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水冲泡的方法称撮泡 , 亦即撮茶入瓯而泡 , 是杭州的习俗 。
壶泡法起始于什么时代?从唐寅《事茗图》等明代绘画可知 , 壶泡法应形成在明代嘉靖以前 。因壶泡法的兴起与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同步 , 壶泡法则恐是苏吴一带人的发明 。
明代后期 , 张源著《茶录》 , 许次纾著《茶疏》 , 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 。同时或稍后 , 罗廪撰《茶解》 , 黄龙德撰《茶说》 , 冯可宾撰《㎡茶笺》 , 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
(一)泡茶道茶艺
据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 , 茶艺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浴壶、泡茶(投茶、注汤)、酌茶、品茶等程序 。
备器: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
择水: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 , 田艺衡撰《煮泉小品》 , 徐献忠撰《水品》 , 龙膺撰《蒙史》 , 专书论水 。明清茶书中 , 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
茶者水之神 , 水者茶之体 。非真水莫显其神 , 非精茶阖窥其体 。山顶泉清而轻 , 山下泉清而重 , 石中泉清而甘 , 砂中泉清而冽 , 土中泉淡而白 。流于黄石为佳 , 泻出青石无同 。流动者愈于安静 , 负阴者胜于向阳 。真源无味 , 真水无香 。(《茶录·品泉》) 。饮茶 , 惟贵茶鲜水灵 。茶失其鲜 , 水失其灵 , 则与沟渠水何异?(《茶录·贮水》)清茗蕴香 , 借水而发 ,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茶疏·择水》)
取火:烹茶要旨 , 火候为先 。炉火通红 , 茶瓢始上 。扇起要轻疾 , 待有声稍稍重疾 , 新文武之候也 。过于文则水性柔 , 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 , 烈则茶为水制 。皆不足于中和 , 非茶家要旨也 。(《茶录·火候》)火必以坚木炭为上 。然木性未尽 , 尚有余烟 。烟气入汤 , 汤必无用 。故先烧令红 , 去其烟焰 , 兼取性力猛炽 , 水乃易沸 。既红之后 , 乃授水器 , 仍急扇之 , 愈速愈妙 , 毋令停手 。停过之后 , 宁弃而再煮 。(《茶疏·火候》)
候汤: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 。一曰形辨 , 二曰声辨 , 三曰气辨 。形为内辨 , 声为外辨 , 气为捷辨 。三大辨又各有五小辨 。形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 , 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 。声辨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 , 直至无声方是纯熟 。气辨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 , 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 , 皆为萌汤 , 直至气直冲贯 , 方为纯熟 。(《茶录·汤辨》)今时制茶 , 不假罗磨 , 全具元体 , 此汤须纯熟 , 元神始发 。故曰汤须五沸 , 茶奏三奇 。(《茶录·汤用老嫩》)
推荐阅读
- 如何简单轻松的泡出杯香醇的茶 这三种泡茶方法 你得试试
- 泡茶 既修身 又养性
- 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区别
- 茶艺是什么意思?
- 天尖是什么茶?
- 普洱茶生茶作用,生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
- 天尖黑茶和茯砖茶的区别
- 梦见孩子丢了自己哭的很伤心 梦到孩子丢了哭的撕心裂肺
- 怎么看茶叶的好坏
- 世界三大著名猎犬 世界上最漂亮的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