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 MIMO 与无蜂窝移动通信

多输入多输出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 无线传输技术开启了移动通信系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纪元 。从理论上来说,它将传统香农信息论研究的对象从标量信道拓展至矢量信道,使系统设计突破了 “ 时间 - 频率 ” 二维资源的限制,走上了 “ 空间 - 时间 - 频率 ” 三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新途径,并可使研究人员利用全新的自由度,进一步拓展移动通信新理论与新方法,特别是基于 “ 空间- 时间 - 频率 ” 三维资源的多用户 MIMO 无线通信方法 。从工程实践上说,通过在基站及移动终端引入多个天线,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得以显著提升;特殊条件下,其系统容量可随基站天线数或多用户终端天线总数二者中的最小数而线性增长 。正因为如此,多用户 MIMO(multi-user MIMO,MU-MIMO) 或多用户大规模 MIMO无线传输技术已成为 4G 及 5G 移动通信提升频谱效率、拓展系统容量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并将在未来移动通信的演进发展过程中爆发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这有力地回应了一度甚嚣尘上的有关移动通信物理层研究已走向尽头的悲观论调 。
分布式 MIMO(distributed MIMO, D-MIMO) 是在经典 MIMO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移动通信无线传输与组网技术发展中扮演着 “ 承前启后 ”的基础性作用,且近年来新兴的无线传输与组网大多是其特殊形式或者拓展形式 。具体来说:
首先,分布式 MIMO 是经典 MIMO 无线传输技术的更为一般化形式 。与经典MIMO 不同,分布式 MIMO 的天线单元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因而其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更具挑战性 。更为重要的是,分布式 MIMO 拓展了经典 MIMO 的应用范畴,它不但可以应用于单小区蜂窝基站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取代多小区蜂窝基站,以分布式 MU-MIMO 形式,构成无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后者在同时 – 同频条件下为所有用户提供服务,无需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小区间频率规划,系统资源可全维度动态利用,显著改善系统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大幅度提升无线资源利用率 。读者可在《分布式 MIMO 与无蜂窝移动通信》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找到这方面更为全面的论述 。

分布式 MIMO 与无蜂窝移动通信

文章插图
其次,分布式 MIMO 还可进一步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无线组网方式 。传统移动通信系统的上下行无线链路是以相互独立或相互正交的方式而设计的 。近年来,为了适应无线资源动态调配的需求,已发展出了灵活双工和全双工等全新的无线资源复用方式 。这时上下行无线链路呈现出相互耦合的表现形式,系统模型可演变为上下行链路耦合的分布式 MIMO 及无蜂窝无线组网方式 。有关该方面进一步的描述,读者可参见第八章 。
第三,分布式 MIMO 是业界流行的多种无线组网方式的简化形式 。无线中继和超密集网络 ( 或 small cell) 是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无线组网方式 。对于无线中继,若采用带外 (out band) 中继方式,则其本身等同于分布式 MIMO ;反之,若采用带内 (in band) 中继方式,则分布式 MIMO 的容量是其性能上限 。相对于超密集网络,若分布式 MIMO 各个节点独立进行信号收发处理,则两者完全等同 。更为详细的讨论,读者可参见第一章 。有关基于分布式 MIMO 的无蜂窝网络与传统蜂窝超密集网络的容量性能分析与对比将在第四章中给出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分布式 MIMO 移动通信无线传输研究与试验验证的研究单位之一,相关工作可追溯至 2004 年前后 。该实验室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 863 计划重大项目,其目标是在 3.5GHz 以上的较高频段上,探索移动通信大容量密集覆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开展相关技术可行性试验与系统测试 。经 10 多年的持续研究与实践,已逐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系统实现与试验经验,涉及分布式 MIMO 的建模与信息容量解析方法、小区边缘效应度量及理论计算、频谱效率闭式求解与效能优化、基于统计信息的容量逼近与系统实现方法等 。这一期间,该实验室与英国 Kent 大学王江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长期密切合作 。本书目的之一,就是对这一领域的前期若干重要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完整的概括与总结 。
本书力求将一系列看似极为繁复的分析方法,以尽可能统一且尽可能简洁的方式进行描述 。读者仅需掌握随机过程与信息论及线性代数基础理论,便可从总体上把握分布式 MIMO 与无蜂窝无线网络发展的总体脉络 。这体现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