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道意境之茶书

【宋代茶道意境之茶书】
由于丁谓、蔡襄都有茶业的实践,又都是能文善墨之人,故两人均写有茶书 。丁谓曾于公元999年左右撰《北苑茶录》三卷,记载为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 。可惜,该书未能流传下来 。而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遂于皇祜(1049-1053)中撰写《茶录》二卷,并于治平元年(1064)刻石 。《茶录》全文不足800字,上篇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焰盏、点茶10条;下篇论烹茶所用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条 。《茶录》所论均围绕斗茶过程,以色香味观照各环节,将民间与宫廷的不同方法及用器进行对比,提出了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 。其论述的重点,上篇提出茶需色、香、味俱佳,指出饼茶以珍膏油面,于色不利;饼茶入龙脑,夺其真香;茶无好水则好茶亦难得正味 。下篇专讲煮水、点茶的器皿、特别强调茶碗色泽应与茶汤色泽协调 。追求色真、香真、味真、推崇建安民间试茶的功夫,这正是蔡襄与众不同的锐利眼光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茶录》当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茶艺专著,标志着茶饮提升到了更为艺术化的程度 。
宋代茶书虽以写北苑为多,但并不全写建安茶,而是全景式地勾勒当时的茶界,如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1040年前后)、王端礼的《茶谱》(1100年前后)、蔡宗颜的《茶山节对>和《茶谱遗事》(1150年以前)、曾伉的《茶苑总录》(1150年以前)、不知编者是谁的《茶杂文》(1151年以前,集古今诗文及茶者名录)以及不知作者的《茶苑杂录》(1279年以前)等等,唯多已亡佚,无法一一知道详尽的内容 。
有宋代值得注意的茶书,还有几部 。黄儒撰《晶茶要录》(1075年前后),全书近2000字 。黄儒字道儒,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曾办北苑贡茶,在“阅收之暇’’了解建安茶“采造之得失,特著书分辨建安茶的弊病 。书的前后各有总论一篇,中分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礁、腻、艋、麟、渍膏、锵、源沙溪等十目,记载了茶叶品质与气候、鲜叶质量、制作工艺的关系及其原因 。如:“初造日试焙,又日一火,其次日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说明当时已认识第一轮采摘的茶叶品质要优于后轮次 。再如:茶叶采造“尤善薄寒气候,阴不至冻’’,记述了茶叶加工质量与气候的关系 。《品茶要录》还详细记载了茶叶掺杂掺假的情况及分辨,表明其时茶的制造和评饮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庄茹芝撰有《续茶谱>(1223年以前),原书虽已佚,但宋嘉定十六年(1223)《赤城志》、明万历《天台山方外志》、清康熙《天台全志>、乾隆《天台山方外志要》、陆廷灿续茶经》等都摘录其文章 。该书称“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并对此有详细的分析,当是一部记叙天台茶的专著 。还有审安老人撰《茶具图赞》(1269年)为第一部茶具专著,配有12种茶具图,并别出心栽给茶具加以职官名号,即: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 。其中有铁碾槽、石磨、罗筛等,只有宋代制造团茶才用得着,明代已不用这些器具,却藉可考见古代茶具的形制 。书后有明野航道人长洲朱存理题的数语,并表示: “愿与十二先生周旋,尝山泉极品,以终身此闲富贵也 。唐庚于政和二年(1112)撰写的《斗茶记》,只是一篇40 2字的短文,清陶埏重编印的《说郛》,把这篇短文当作一书收入,实在不能算作一部书的 。不过,该文细致地描述了和二三友人烹茶评比的情景,可谓一篇难能可贵的宋代斗茶亲历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