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陈耀古今


中国茶具经历近2000年孕育、发生、发展、变革的过程 , 至清代已经基本定格 , 适用于不同茶类、不同民族(地域)茶俗的各种材质的茶具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 其中更以阳羡(宜兴)所产紫砂茗具独领风骚、独占整头 。“茗注莫妙于砂 , 壶之精者 , 又莫过于阳羡 , 宜兴名家、高手制作的茗壶成了海内文人雅士、茶人竞相搜求的珍宝 。
纵观有清一代 , 阳羡(宜兴)仍属经久不衰、生产茶具最负盛名的窑口 。此时宜兴窑不仅名师辈出而紫砂制品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多 。茶具除紫、红泥外 , 出现了白、黄、黑等花泥制品 , 造型愈加别致、精巧、匠心独运、花样翻新 。此时制壶名工、高手之中不乏兼工镂雕之人 。书画篆刻更多地应用于砂壶的装饰工艺 。在众多的制壶妙手中名重当时又别具一格的当推清初的陈鸣远和清未的陈曼生 。
出土的紫砂壶口径、底径都为5.6厘米 , 腹径8厘米 , 高5.2厘米 。其坯体质地细纯 , 素洁光润的壶面是栗红色泽 。器表布满梨皮状小凸点 , 直口扁圆腹 , 三弯式管圆状流已半残 , 圆环状柄 , 小把嘴用“暗接法与壶身浑然一体 , 平底附矮圈足 , 压入式盖 , 盖顶略平 , 圆钮 , 中有一圆形排气小孔 , 底部阴刻“丙午仲夏 , 鸣远仿古铭款2行8字 , 侧后钤篆字阴文名印“鸣(椭圆形)、“远(方形)2枚 。这个壶做工题款俱佳 , 款识刀笔熟练洒脱 , 雅健兼而有之 , 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其中 , “鸣字和“夏字为草体 , 这一类款识的书法有晋唐风格 。
漳浦出土的此件砂壶集中反映了陈鸣远制壶的特色 , 考古学家宋伯胤先生认为此壶可作为认识呜远壶的“标准器 。
陈生陈生今绝伦
陈鸣远名远 , 号鹤峰 , 又号壶隐 , 明末清初宜兴人 , 是继时大彬之后宜兴最重要的陶艺大家 。清人徐喈凤主修的《宜兴邑志》中记载:“鸣远工制壶、盈、瓶、盒诸物 , 手法在徐士衡(友泉)沈土良(君用)间 , 而款识书法独雅健 , 有晋唐风格;《阳羡名陶录》评其“鸣远一技之能 , 世间特出;清人汪文楣《陶器行赠陈鸣远》诗云“吁嗟乎 , 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 吉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赞为极致 , 而鸣远壶便成为“海外竞求的东方陶艺杰作 。从海内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陈鸣远制紫砂壶看 , 无论是筋纹类(如瓜棱壶)还是自然型类(如束柴三友壶、梅干壶、包袱壶) , 技法均精纯 , 雕镂兼长 , 在茶壶形制设计上 , 力变明未筋纹器形 , 多以自然形体入壶 , 创作出许多洋溢浓郁生活情趣的佳品 , 大大拓展了壶具创作的空间 , 并因此成为今日紫砂壶一重要形制“花货的一大宗师(徐秀棠《中国紫砂》) , 陈鸣远不愧为“砂壶史上最全面的作家 。 , 海内外收藏的有陈鸣远款识的重要砂壶有:日人通口起古藏“朱泥浴后妃子壶 , 日人藤堂询荛斋藏“紫泥风流宰相壶 , 南京博物院藏“东陵瓜壶 , 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藏“包袱壶 , 美国西雅图艺术馆藏“梅干壶 , 香港北山堂藏“束柴三友壶 。上海博物馆藏“四足方壶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包袱壶、 “束柴三友壶、“梅干壶等 。
1990年7月 , 在福建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南坑村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9年)贡生蓝国威墓中出土了陈鸣远制紫砂壶 。据《漳浦县志》记载 , 死者系福建提督蓝理(公元1649年公元1720年)的侄子 。墓中随葬物除鸣远款紫砂壶外 , 还有清彩绘山水人物白瓷茶盘1件、清“若琛珍藏青花白釉杯4件、锡茶叶罐1件 , 另有带木盆小端砚1件、竹管毛笔2件、寿山石章3件、竹剔折扇1件 。从随葬品中品类齐全的茶具和文房四宝中可看出 , 出身儒生的蓝国威生前是一个舞文弄墨、酷爱茶道的士人 。
【双陈耀古今】“文“艺合作始于曼生
陈曼生(公元1768年公元1822年)名鸿寿 , 字子恭 , 又号老曼、曼寿、曼公 。浙江钱塘人 , 工诗文、书画、篆刻 , 有西冷八家之一称誉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公元1821年) , 陈曼生在出任宜兴县宰期间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合作制壶 。曼生设计壶式(所谓“曼生十八式) , 杨彭年兄妹负责成型后再由曼生在泥坯上镌刻书画 。烧成后的即是清末蜚声中外的又一款紫砂茗壶“曼生壶 , 而宜兴壶艺不仅因此恢复了明代即有文人参与陶业的风气且更发扬光大 , 使此期紫砂壶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鉴藏家竞相追求的更加儒雅而高贵的艺术珍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