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日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日】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日

文章插图
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
01
公元前 195 年,英布在淮南造反,时年 60 岁的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后回京,途经老家沛县,不惑之年离家,近二十年不曾踏过故土的汉高祖,打起精神,摆了场浩浩荡荡的“帝王宴” 。
史书里记载其为“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把当年一起喝酒的、打过交道的,城里城外的乡亲们,都召集在一起喝酒 。
皇上请客,大家敞开喝 。
端坐高台的刘老三,瞧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曾经敬他的、爱他的、怕他的、恨他的、瞧不起他的,如今一个个都是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端着他赏赐的酒,脸上挂着光宗耀祖的陶醉样,小心翼翼听着他说话 。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
刘老三或许会想起,(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他撞见秦始皇仪仗队的那个下午,刺眼的阳光照着明晃晃的斧钺,他跪在地上不敢发声 。等队伍走远,他才敢抬起头,感慨一声:“大丈夫当如是耳!”
如今风水轮流转,皇帝姓了刘 。刀头舐血、数次险里逃生的刘老三,终于站在了人生巅峰 。在老乡面前,刘老三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 。
要知道,刘老三当年从乡里走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 。彼时刘邦不过是一介亭长,拿着微薄的俸禄,日里蹭吃混喝、打着白条,乡里人嘴上不敢说,心里却都骂他是流氓 。
如今他可不同,位尊九五,执掌天下,台下人的谄媚都写在脸上 。酒至酣处的刘老三,猛地离席,一边击筑,一边唱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大风歌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02
在外混得好,必须得光鲜亮丽回老家转一圈 。这件事上,刘邦和他的老对手项羽,达成了绝对的共识 。
当项羽兵进咸阳、火烧阿房宫,旁边就有谋士劝他:“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对于该谋士的建议,楚霸王的不屑之情溢于言表:“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我这么牛逼,打了胜仗、灭了秦国、烧了咸阳,正是回家装逼的大好时机,你却劝我在这破地方称霸?这个朋友做不成了 。
献计不成的谋士因此嘀咕了几句项羽的坏话,倍感扫兴的项羽直接煮了他:“项王闻之,烹说者 。”
彼时意气风发的楚霸王,恐怕不会想到,四年后他兵败垓下,逃到乌江岸边,面对前来接应的乌江亭长,自己生前最后一声感慨竟会是:“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得势要衣锦还乡,失势就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对老乡的热情,先害他错失了掌控天下的好时机,又害他最终丢了性命 。
类比同时期的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楚霸王是“成也老乡败也老乡” 。
03
无论项羽或者刘邦,乌江自刎的或是君临天下的,都给后人展示了成功人士的标配,那就是衣锦还乡 。
几千年下来,衣锦还乡四个字,俨然成了金科玉律,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头里 。
当官了,要衣锦还乡 。下了马车,得有豪绅知县陪同,敲锣打鼓绕着大街走三圈,左右邻居都瞧得仔细,谁谁家的谁谁谁,如今出息了,当大官了,村头那三间茅草屋都是祥云缭绕 。
这方面搞得好的,除了刘老三,就要数石光荣了,从小没爹娘的石光荣,在外发达了,带着弟兄们浩浩荡荡回乡,请全村乡亲们可劲造了顿猪肉炖粉条,这是老石家的光荣 。
有钱了,也得衣锦还乡 。奔驰宝马开着,邀请左邻右舍过两天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还得找机会给老乡修桥铺路搞福利,不仅要里子光荣,面子也得紧随时代潮流 。
这方面的例子就数不胜数了,比方说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某东董事长,在京发达后,不忘乡里,每次回乡祭祖都给家人发红包 。凛冽寒冬中,老乡手握温暖,个个都感激涕零 。
当然,并非所有老乡都对衣锦还乡的乡亲感恩戴德 。近些年,在外富贵者的回乡建设,已经成了“农夫与蛇”新故事的高频衍生地 。
号称猪肉王子的陈生,幼时多蒙乡里乡亲荫护,发达后自然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拿了 2 亿回乡,给村里人盖了 258 套别墅 。别墅没盖完,就被村里人惦记上了,嫁出去的姑娘要回来分别墅、没结婚的小伙子单独要一套 。
本是件造福乡里的美事,偏偏你来我往扯皮了数年,大家都没占到便宜,谁都不会满意 。直到 2018 年 6 月,这事才在各方面协调下尘埃落定 。有时候砸钱砸太狠,容易砸得满脚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