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信退出《天赐的声音3》?这却撕开了港台乐坛的“遮羞布”( 二 )



其实苏见信在信乐团只发了两张专辑 , 这和汪峰在鲍家街43号一样 。 但是人家鲍家街43号歌曲基本上是汪峰创作 , 而信乐团两张专辑基本上是翻唱 , 大家看看作曲人一栏 , 不是外国歌曲就是翻唱的韩国歌曲 。


【原创|信退出《天赐的声音3》?这却撕开了港台乐坛的“遮羞布”】后来信和汪峰一样单飞了 , 但汪峰后面近十张专辑全是自己作词作曲编曲 , 而信的个人专辑像《我就是我》《乐星球》《趁我》等等 , 他倒不是没有原创歌曲 , 问题是大热歌曲又都是别人作词作曲 。
像单飞时期很多大热歌曲《魂》《冷火》《火烧的寂寞》我恨你》等等 。

这些歌曲作曲都是李荣浩 , 没错就是那个李荣浩 , 这就有些尴尬了 。 因为这就相当于汪峰单飞后《北京北京》《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存在》等等全是别人写的 。
总的来说 , 苏见信就是那30年港台乐坛歌手 , 他有辨识度的嗓音和不错的唱功 , 和纯粹的歌手不同 , 他还有一定的创作能力 , 但不管信乐团还是单飞时期 , 这个大热经典歌曲 。 要么是翻唱的 , 要么歌曲是别人写的 。

这再结合两岸三地摇滚的传播力和地位评价来看 , 这个市场传播上面因为港台流行的优势 , 信和他的信乐团确实因为辨识度的嗓音 , 各种大热歌曲获得了一定地位(也是他现在的地位) 。

但翻唱太多和原创能力的不足 , 让他在同时代的台湾乐坛相比 , 虽然也是流行摇滚但比不了原创为主的五月天 , 但不用提后来升级的苏打绿;让他在同时代的内地乐坛相比 , 比不了同样两张专辑就单飞的汪峰 。
港台乐坛翻唱为何那么泛滥?这个答案比想象的简单
现在谈到华语乐坛 , 一边怀念港台乐坛如何如何 , 但一边也压不住大家吐槽港台翻唱泛滥 , 说到港台乐坛为何翻唱 , 这个答案非常简单 。
大概和这几年的内地乐坛一样 , 观众鉴赏水平没有上来 , 只喜欢听好听的歌曲;资本为了利益会推好听歌曲(前几年推唱跳爱豆 , 后来唱跳爱豆挂了推短视频歌曲) , 但这个原创本来就很难了 , 这个好听的原创就会更困难了 。 这个时候最快 , 最容易的有两种选择 。
一是去翻唱国外的优秀歌曲 , 这些歌曲能够在国外大火 , 证明他们已经受到市场检验 , 全世界听众的品味都是很通俗的 , 特别是那种旋律简单洗脑 , 节奏明快容易蹦迪的歌曲 , 你填的中文歌词不错 , 再加上有辨识度的嗓音和唱功 , 很容易就一炮而红 。

二是去抄袭国外这样的歌曲 , 至于操作都是一样的 。 区别就在于翻唱有版权 , 这个抄袭没有版权 , 至于先上车后买票还是什么曲子两个版本就说了 。
港台乐坛的翻唱一直很泛滥 , 原因就是他们经济发展早 。 70年代市民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 民众有大量需求 , 那时的港台资本和现在的内地资本区别不大 , 全力扶持原创歌手很困难 , 于是购买外国歌曲 , 特别是日本歌曲版权翻唱成为了主流

其中这个翻唱的话 , 香港乐坛更严重一样 , 因为香港地方更小 , 人口更少 , 经济更发达 , 有相对成熟的唱片工业和包装模式了 。 香港人非常务实 , 于是好作品拿来填上粤语歌词 , 可以很快变成hit热卖 , 还能捧红本土明星 。
香港乐坛不仅仅是翻唱日本 , 早年连我们内地的《南泥湾》、《一无所有》之类的歌也都翻成过粤语作品 , 只能说香港人太商业化了 。 那个大环境确实如此 , 而且那时很多歌手都不具备太多了乐理知识 , 仅仅只是为了找个工作罢了 , 可能演唱对他们来说都够呛 , 更不用说作曲了 。

那些会作曲的都是从小就有培养音乐素养的 , 又或者像谭咏麟、林子祥 , 黄家驹那些早期参加乐队的 , 自然创作会相对简单一些 。 但他们也是从翻唱英文歌出道开始慢慢向原创转变的 , 这个转变比内地摇滚还要慢 。
一方面是粤语歌文化发展比较晚 , 文化底蕴不如国语深厚 , 需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来提供创作土壤;另一方面是翻唱对于唱片公司来说赚钱特别快 , 所以就泛滥了 。

同时代的台湾乐坛因为地方大些 , 人口数量多些 , 加上历史背景底蕴要深厚不少 。 大家要记住一件事情 , 这个华语乐坛发展的话 , 内地80年代有摇滚运动 , 台湾乐坛在6070年代有过“民歌运动” 。
而香港乐坛只有第一代教父许冠杰把粤语歌带入香港乐坛 , 后面的四大天王张学友就完全是商业产业链的产物 , 香港乐坛一直没有什么定义文化运动的(电影有新浪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