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干预 学生体质健康


精准干预 学生体质健康

文章插图
学生身体健康(精确干预)
加强中小学校健康促进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开发网上信息资源的需要 。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这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规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目标 。行动目标明确,富有挑战性,因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的因素复杂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 。
日前,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五十四中学的操场上,全体学生准时集合,开始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 。与通常的大课间活动不同,本次活动聚集了东城区的骨干体育教师和部分学校校长观摩,所有的大课间活动都是由体育教师自己设计的 。学生们在课间做的“练习”也不同寻常,包括神经和肌肉的“觉醒”、变换姿势下蹲、大角度拉伸、多面支撑等等 。这些动作有的可以在健身房看到,有的则是国家队专业训练的手段 。
这套被称为“青少年体能练习”的练习,是基于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青少年体能研究组开发的“中国青少年体能教学训练体系”的一套综合体能训练练习,适用于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运动训练 。
数据监测显示,本次活动中,学员在全队准备阶段集合,平均心率为101次/分钟;在关节活动和慢跑阶段,平均心率为157次/分 。全身激活和重点肌群力量锻炼时平均心率为163次/分 。拉伸和放松时的平均心率为117次/分钟 。运动监测结果显示,本次大课间活动的有效运动密度为72%,平均运动强度为68%,有效运动时间为18.6分钟 。活动符合有效锻炼的设计标准 。
转变观念,探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新思路、新方法 。
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这些政策措施是有效的,但离从根本上扭转下降趋势的理想目标还有差距 。
“青少年健康与体质研究”课题组认为,除了青少年学生的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育领域所遵循和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相对落后 。一方面,我国沿用至今的青少年体能训练,基本上来源于前苏联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用于优秀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通常称为竞技体能训练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先进,不经过分析和转化就应用到中小学生身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先进的健康理论、健身理念和体能训练方法不断进步,如儿童运动发展规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康复训练理论等 。,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顺序、关键期和基本路径,为改革青少年体育锻炼方法,有效改善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提供了可能 。然而,这些研究进展很少被介绍和应用到中国的中小学 。
众所周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有效促进学生的基本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应以发展健康的身体素质为重点,即体育锻炼的根本遵循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与以往的体能训练相比,健康体适能更加注重学生基本动作和机能的发展,重视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完整性、平衡性、柔韧性的发展 。
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训练体系是基于全新训练理念设计的,以全面发展青少年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健康体能为目的的高效教学训练方法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操作内容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促进身体机能发展的各种动作和动作模式的练习方法;二是促进走、跑、跳、投、爬等基本身体活动发展的练习法 。三是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练习方法;四是各种拉伸促进运动后恢复的练习方法 。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和兴趣,针对同一个练习,专门设计了多种不同方向、不同幅度、不同速度的练习 。除了徒手操和自重操,还设计了多人、集体和简易器械操 。
建立青少年体质教学训练体系,旨在转变观念,科学引导,找准目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改革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手段,深化改革思路,研究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的有效策略,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有益探索 。
大数据监控,保证课堂教学和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 。
“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是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求 。但长期以来,对课堂教学和大型课间活动缺乏可量化的运动负荷要求(强度和密度)和内容要求,导致课堂教学和大型课间体育活动在增强体质方面效果不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因此,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体育课堂和大班信息资源间体育活动运动负荷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中小学体育负荷国家卫生标准》(WS/T101-1998)的要求,提出了学生体育锻炼有效性的监测标准:体育教学有效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锻炼时间不少于15分钟,有效锻炼以心率衡量,范围为学生最大强度心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