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王一博不如“纸片人”?艺人接连塌房的乐华娱乐,靠虚拟偶像上市

电视剧|王一博不如“纸片人”?艺人接连塌房的乐华娱乐,靠虚拟偶像上市

文章图片



光鲜亮丽的艺人身后 , 往往都站着一个满脸愁容的娱乐公司 。
在满天飞瓜的2021年 , 郑爽凭借一己之力 , 证实了明星艺人背后的产业链 , 究竟能够带来怎样惊人的财富价值 。 在其之后 , 接连“塌房”的各路明星艺人 , 一次又一次说明了 , 在高回报之余 , 这门生意也同样伴随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
就像是旗下艺人接连出事 , 又因为始终没能打造出另一个顶级流量艺人 , 只能一再“消费”王一博的乐华娱乐 。 前不久 , 在接受了近3年左右的IPO辅导后 , 忽然放弃A股 ,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
其中固然有A股影视娱乐类公司生存环境越发艰难的原因 , 但从乐华娱乐多少有些急切的动作中 , 也不难看出一丝对上市的渴求 。
姑且不论港股是否有着更适合娱乐公司生存的土壤 , 对于公司而言 , 谋求上市的主要原因 , 无非是拓宽融资渠道和增加知名度 。 而手握韩庚、王一博、孟美岐、范丞丞等知名艺人 , 曾举办多个现象级综艺节目的乐华娱乐 , 显然是不缺名声的 。
那么 , 营收屡创新高、有字节和阿里先后持股的乐华娱乐 , 难道是缺钱了?
业务结构头重脚轻 , 顶级流量艺人难以复制从乐华娱乐的招股书来看 , 大概是不怎么缺钱的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 乐华娱乐去年的全年营收高达12.9亿元 , 利润也超过了3亿元 。 从2019年开始 , 乐华娱乐的营收和利润数据都在逐年上升 , 除了在去年暴涨的财务成本 , 几乎看不到任何资金紧张的迹象 。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 , 2020年10月份和2022年3月初 , 乐华娱乐共计向股东宣派了6亿元左右的股息 。 而2020和2021两年的利润总和 , 也不过是6.27亿元左右 。
除了现金流可能承受着压力外 , 乐华娱乐的业务板块也有些不健康 。 三大业务中 , 艺人管理、音乐IP制作及运营、泛娱乐业务的占比明显存在头重脚轻的情况 。
根据招股书信息 , 乐华娱乐的艺人管理占总收入的91% , 音乐IP制作及运营占6.1% , 泛娱乐业务仅占2.9% 。 在此之前的两年中 , 尽管业务板块的比例依旧存在问题 , 但音乐相关业务尚且占比能够保持在10%以上 , 到2021年 , 乐华娱乐却几乎可以改名为“乐华经纪人”了 。
照理说 , 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或许不是收入最高的 , 但至少也该是业务板块中最稳健的 。 但是基于“艺人”这一职业的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特性 , 乐华娱乐的核心业务收入却始终都无法令人感到安心 。
作为乐华娱乐旗下为数不多的“顶流”艺人 , 自从韩庚在2021年5月合约到期后 , 王一博就成了近乎唯一的“台面” 。 但是作为招股书中极具行业特色的“供应商” , 王一博从2019年因《陈情令》爆火后 , 多年间鲜有类似的现象级作品面世 , 其本人的热度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下滑 。
尽管招股书中并没有明确标注王一博带来的营收占比 , 但是根据多方对比 , 大概可以确定其本人就是在2021年占据总营业成本43.9%的“供应商B” 。 考虑到2024年 , 王一博的合同即将到期 , 而且近些年王一博并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 并不能排除拒绝续签合约的可能 。
如此一来 , 乐华娱乐的艺人管理业务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 。 至于旗下另外的艺人 , 知名度相对较高的孟美岐和范丞丞 , 前者因涉嫌某负面风波导致了人气下跌 , 后者则是由于范冰冰的原因很难再进一步 , 都很难达到王一博的行业地位 。
再加上 , 政策方面已经加强了对耽改、选秀、艺人养成等娱乐方式的监管 , 以及综艺类节目的热度下滑、广电总局增强对艺人的行为规范 , 新流量艺人的培养已经越发艰难 。 想要复制王一博的成名经历 , 显然也在成为一种奢望 。
在无人接班王一博的情况下 , 乐华娱乐如果无法及时做出改变 , 且不提赴港上市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 遭遇业绩萎缩的危机或许也不远了 。
也因此 , 打造一批“永不离职”、“永不塌房”的虚拟偶像 , 也就成了乐华娱乐下阶段最为注重的方向 。
下注虚拟偶像 , 被迫卷入互联网大厂纷争?虚拟偶像由来已久 , 但真正被万众所知 , 还是靠着宇宙概念的爆火 。
现如今 , 元宇宙逐渐被打上了“炒作”的标签 , 各路曾经吹捧这一概念的人马 , 眼看着短期内无法收获足够的利益 , 转头又加入了唱衰的阵营之中 。 但是作为元宇宙的“入口”之一 , 虚拟偶像受到的影响却相对较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