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秋|唯一敢说真话的口碑爆款,终于也假正经了( 二 )


巅峰状态比如采访罗翔 , 能突破5亿次播放;
最新一季基本维持在1.9亿次播放 。
《十三邀》确实在走下坡路 , 因为它正在慢慢失去节目的立足之本:真实 。
《十三邀》的崛起是个异类 。
如果重看前2季节目 , 你会发现那时许知远几乎是作为一个笑话存在 , 这些都是当时的弹幕 。 【郑少秋|唯一敢说真话的口碑爆款,终于也假正经了】

李诞直接在镜头前读出了年轻一代对他的鄙夷 , 年轻人反感他把自己当成精英知识分子那种端着的高姿态 。
采访马东的那期直接爆火 , 全网刷屏 。 在许知远问出了一堆自己对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质疑时 , 忍耐许久的马东终于回了一句:我没那么自恋 。 全场爆笑 。

这就是当时的许知远 , 一个不合时宜的异类 。 而且他沉浸于自己是个“时代逆行者”的表演 。 要出镜 , 他拒绝把自己当艺人 。 在李诞出镜前也得画上两笔眉毛时 , 他拒绝化妆、拒绝打理自己的一头乱发、可以穿着人字拖去见任何人 。 但好不容易想表现正式 , 穿了一双皮鞋去见马东 , 这在马东看来简直太土了 。 谁不爱看高层人物跌落神坛的滑稽样呢?许知远恰好地扮演了那个“小丑”的角色 。 但他坚决不认为自己在搞笑 , 这也是许知远不同于任何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地方:他看不懂眼色 。

其他人会观察嘉宾情绪 , 见好就收 , 维持表面的和平 。 而许知远的不断追问总会把嘉宾惹怒 。 当一个人失控时 , 他会暴露一些绝不想示人的地方 , 而这是谈话节目最重要的真实 。 最关键 , 许知远对自己也足够诚实 。 《十三邀》开播的2016年 , 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分子也能赚大钱的年代 。 无论采访前表现得再清高 , 当许知远站到一个个成功的文化商人面前 , 你能切身感到他被金钱的力量撼动了 。 而我特别喜欢看他在金钱可触摸到的现实 , 和理想所寄托的更伟大的未来之间的挣扎 。
他带着偏见看世界 , 同时强迫观众和他一起思考 。 他质疑当罗振宇嘴上说“这个时代可以让一家公司一年之内估值百亿”时 , 内心真有这么笃定吗?他好奇当马东说自己和年轻人没代沟 , 却连采访的间隙也要学着玩手机游戏 。 一个人真的可能完全抛下过去 , 全新拥抱所谓的未来吗?这种冲撞是难得的 , 因为误会才是理解的开始 。 区别只是你有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质疑 。 所以罗振宇采访最后对许知远的评价是:站在许知远面前 , 你会很想说话 。 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不同意 , 他听得懂 。



而站在今天回顾过去 , 也能带来一个有趣视角:当初那些狂骂许知远的人 , 是否看到了内心并不接受的自己?是否也不自觉臣服于财富而不自知呢?我觉得这才是好内容的力量 , 它能穿越时间 , 对照自己 。 这也是《十三邀》的创立初衷 。 《十三邀》第一季2016年开播 , 那是全社会最迷信流量经济的时候 , 传统谈话节目几乎死光了 。 取而代之的是“5分钟明星快采” , 看到毫无头脑的花瓶在银幕上犯蠢还自以为屌爆了我简直想死 。 那时要开一档不请流量明星的、超过30分钟时长的严肃谈话节目 , 这个节目像许知远一样可疑 。 简直“十三不靠” , 如麻将里的十三幺 , 所以有《十三邀》 。 它抛开了传统谈话节目主持人所代表的中立视角 , 完全私人化、毫不遮掩偏见 , 也不怕被骂 。 于是你能看到采访冯小刚时 , 许知远那小心翼翼的狗腿劲儿;
也能感到他就是个纯颜狗 , 公开瞧不上非美女的姚晨 , 我震惊姚晨的经纪团队居然能允许这期放出来 。

而我看完后也坚定这才是所有女性该看的一期采访 , 它完全超脱于政治正确的那一套虚假传统叙事 , 直白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看脸 , 目前女性最大价值就是一张好看的脸 , 所以你的野心、你的抱负应该往哪儿放?扎心 , 但让人清醒 。

超脱于采访个体 , 以群体眼光去看每一季 。 《十三邀》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了时代脉搏 。 前2季的风云人物 , 罗振宇、马东、李诞 , 那是知识付费的风口 , 他们用拆解、辩论、娱乐的方式拆解、传达知识;2018年第三季 , 这时社会开始反思流量 , 已经质疑那些流量所带来的神话 。 于是《十三邀》用时间做标尺 , 向前追寻流量第一人李宇春、向外探寻日本的流量神话缔造者木村拓哉;而这季最重的一句话是老谋子坦诚自己拍《长城》的初衷:即使剧本老套 , 但这是一部将会在全世界上映的中国电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