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林凡“让差评公司消失”得了差评( 二 )





▲招聘真能进入 “点评时代” 吗
类似的商业故事不绝于耳 , 小红书从 “标记美好生活” 到 “滤镜大本营”“种草收割机”;大众点评从 “发现好去处” 到 “打卡探店集散地” 。 真实内容与商业点评的界限向来模糊 , 这种冲突性随处可见 , 各大内容社区运营方至今尚未找到完善的解决策略真正破除顽疾 。
而这一冲突在林凡的公开回应中 , 也得到了回应 。 他大方承认 “企业点评系统” 可能面临的刷屏和水军问题 , 并提出了脉脉的解决策略——强化身份认证 , 使用企业通讯工具完成认证 , 目前只开放给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可以对企业点评 , 就像只有参与消费的用户才能对店铺进行点评 。
网友对其回应并不买账 , 并抛出更多质疑 , 如 “为何脉脉上永远看不到脉脉员工的评论”“现在脉脉上的注水痕迹也不少” 等 。 一个困扰各大内容社区的顽疾 , 显然不是寥寥数语便可破解 。 更何况 , 此前脉脉面对匿名爆料板问题浮现时的无力感 , 充分暴露出脉脉在内容社区运营上依然存在短板 。
03
初心美好却难敌 “人性”
如果我们将 “点评企业系统” 视作一个企业、员工、脉脉三者之间的博弈场域 , 那么在这场对抗中 , 并不存在胜利者 。
而 “点评企业系统” 也是引发作为雇主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对抗的开始 。 当然 , 并不排除正向评价 。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 从人性角度出发 , 在这种点评体系面前 , 注重职场用户体验与影响力的脉脉也通过产品设计筑起了一种权力结构 , 在这个体系里 , 现实生活处于底层的员工突然被安放到 “食物链顶端” , 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 脉脉试图通过 “点评系统” , 重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 。
然而 , “像消费过的餐厅那样 , 点评参与过的公司” 的设想 , 实为悖论 。 点评企业不同于点评具体的商品或服务 , 后者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 , 而前者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 。 每个人对同一个岗位的适应程度不同 , 体验也完全不同 。 更何况 , 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 前者是 “劳动者” , 后者是 “消费者” ,体验心境也完全不同 。
脉脉的 C 端用户多为职场员工 , 他们在现实世界扮演着 “弱势群体” 的角色 , 习惯以 “打工人” 和 “社畜” 自我标榜 。 而在脉脉匿名爆料区或点评板块 , 用户可以将现实职场的遭遇投射于网络空间 , 以匿名身份肆意狂欢与宣泄 , 以此获得心理补偿 , 补偿他们的职场缺失 。 但这种补偿也存在一定冒险性 ,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 , 很可能让这种补偿游走在非理性和狂热边缘 。



对于企业而言 , 脉脉从来不是一个讨喜的平台 。 从成立以来 , 脉脉就因侵害名誉权 , 收到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起诉 , 包括百度、B 站、饿了么等 , 且多以败诉告终 。 脉脉为保护言论自由不惜站在企业对立面 , 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 PR 最头疼的平台 。
此时此刻 , 脉脉肯定自觉委屈:“消除零差评企业” 如此 “大胆且伟大” 的决策 , 为何员工不领情?为讨好 C 端用户 , 不惜站在 B 端用户对立面 , 甚至公然 “讨伐 ” 企业 , 捍卫职场员工的言论自由 , 要求消除一切招聘信息不对称性 , 倒逼企业破除一切不合理差评 , 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外界的质疑 。
其实 , 脉脉不用觉得委屈 , 内容社区的定位从来不可能完全实现 “自我定义” ,即便初心再美好 , 产品设计再完美 , 也难免陷入 “人性弱点” 的漩涡 。
但在没有完善的运营规则与策略 , 足以破除点评顽疾的情况下 , 脉脉能做的就是 “停止一切冒险行为” 。
作者 |童思思
编辑 |胡展嘉
题图 |活动中的林凡
出品 |零态 LT(ID:LingTai_L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