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龙|沉寂40年,他终于火出圈了( 二 )


那时候方锦龙家里穷 , 母亲只是一名代课老师 , 全靠父亲一人的工资支撑 , 更没人陪方锦龙去考试 。
父亲往他裤腿里缝了二十来块钱 , 方锦龙只身一人坐着轮船去南京换绿皮火车 , 几番周转后找到了父亲在济南的朋友 。
他是最后一个考试的 , 老师们已经显得有些不耐烦 。 结果方锦龙弹了几首曲子就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 其中民族音乐家董红德 , 当场就冲他拍了板 。
“就是他 , 就要这个小孩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方锦龙时 , 对方答:“就两点 , 一是没人陪他来 , 二是来比赛的琴是借的 。 ”
评委看到这个孩子对音乐的执着 。 在客观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 , 弹出这么流畅的曲子 , 方锦龙拥有绝对的天分 。
1978年 , 15岁的方锦龙 , 进入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团 。

进了部队以后 , 大家都以为这小孩要哭着想家了 , 可方锦龙根本没空想这些 。
他在部队里见到了柳琴大师王惠然 , 在电影《百花争艳》里打鼓的刘汉林、张长城 , 来自北京的刘德海大师和王范地大师 。
他每天除了练琴就是学习 , 更是想方设法的学习 。
每次下了课他都舍不得走 , 跑回去和老师说:“刘老师不好意思啊 , 我们部队的车没来 , 您上课 , 我去外面做坐一会儿 , 等部队的车 。 ”
扭头他就掏出了一个小谱子 , 老师在里面讲 , 他就在外面学 , 饿了就拿个馒头出来啃 , 一天能学好几首曲子 。

最难的是冬天 , 他们一个房间里住了五六个人 , 其中一个吹唢呐 , 一吹就把大家“吹”走了 。
方锦龙偏不走 。 他把耳朵堵住 , 抱着琵琶就开始扫弦 , 对方声音高他就比人家高半度 , 两个人就一个吹一个弹的僵持了一个小时 , 才夺下了在宿舍练习的资格 。
就像方锦龙自己说的:“我不是很聪明 , 但我是最勤奋的 。 ”
当初从一个小城市来到大城市 , 对方锦龙来说 , 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
18岁那年 , 有机会出访国外参加各类艺术节活动 , 那是人生质的飞跃 , 开始接触到广阔的世界 , 也逐渐在琵琶界被更多人所熟知 。

1979年 , 方锦龙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把收藏琴 。
那是一把大漆有纹路的南音琵琶 , 是方锦龙逛早市的时候遇到的 , 小时候他就听父亲说 , 这种大漆一两百年才开始爆纹路 , 何况琴的后面还用金箔镶着“春夜游”的字样 。
在看到这把琴的瞬间 , 方锦龙就走不动了 , 可一看价格他又灰溜溜地走了 。
50块钱 , 对于当时一个月津贴才7块钱的方锦龙来说实在是个大难关 。
可走了没两步 , 方锦龙又觉得不甘心 , 他真的是太喜欢这把琴了 。
于是他转身望着身后的十几个学生来了主意 , 找了几位同学 。 这边三块 , 那边两块 , 再来个五块的凑 , 还真让他凑够了琴钱 。
这把琵琶成为方锦龙收藏乐器兴趣的开始 。 此后 , 他陆陆续续收藏到千余种吹拉弹打的乐器 , 有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代乐器 , 也有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器 。
2002年之后 , 他在佛山祖庙建了个“锦龙中国乐器馆” , 把它们安顿了进去 。

有人说他的收藏都要比上博物馆了 。 他听完只是乐呵呵地说:“这些都是国家的 。 ”
1980年 , 方锦龙以一曲《春江花月夜》倾倒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观众 。 可是方锦龙骨子里是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 , 他的兴趣并不止于琵琶 , 一有机会就“不务正业” , 学习各种乐器 。
考入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南下发展 , 方锦龙靠的并非琵琶 , 而是弹得一手好吉他 。 到各地演出 , 他的吉他弹唱总是很受欢迎 , 还出过流行歌曲唱片 。
难道就这样放弃从小苦练的民族乐器?没有太多纠结 , 方锦龙选择回归民乐演奏 。
当流行歌手或许成名更快 , 但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 别人开花的时候 , 他在拼命扎根生长 , 这才长成了如今的“方锦龙现象” 。
有人说 , 民乐不流行是不懂包装 , 他反驳 , 包装的前提是有实力 , “吹不响就是吹不响” 。
根扎得越深 , 才越响 。

1985年 , 22岁的方锦龙因被派往日本参加音乐会 。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五弦琵琶 , 是唐玄宗赠与圣武天皇的国礼 , 一直被日本天皇家族视为代代相传的国宝级文物 。
自己弹了多年的琵琶 , 竟不知这世上还有五弦琵琶 。 回国后的方锦龙为五弦着迷 , 他忍不住思考“这么好的东西 , 怎么就失传了呢?”他有了一个大胆想法——复刻五弦琵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