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文章图片

机器|十年过去了,《疑犯追踪》依然是欧美影视剧天花板


《疑犯追踪(POI)》首次开播至今已经10年了 , 保持着每一季的豆瓣均分都超过9的绝佳口碑 , 却因为收视率和预算问题被砍 , 草草终于第五季的结局依然是粉丝心头的“意难平” , 直到今天还会有“重启”的呼声 , 剧中提出的科幻性社会隐忧正在逐步走进现实 , 或许在“元宇宙”概念被提出的当下 , POI可以给观众带来新的启发 。


道德法律与人权 , 这部剧在讲什么
如果在全部剧集中选出一句最经典的台词必定是“YOU ARE BEING WATCHED(你正在被监视)” , 出现在OP中的这句话是整部剧的核心矛盾点 , 男主人公哈罗德制造出时刻监控公民的人工智能The Machine(以下简称机器) , 通过观测已有模式的算法来识别有可能进行暴力犯罪的人或者潜在的犯罪受害者 。

剧集的设定是911之后的美国 , 不难想象 , 在巨大未知灾难面前 , 出现一个能够预判危险的机器无疑是对国家和公民的保护 , 很多人会自愿选择让渡出部分隐私 , 换取对于生命安全的预判 , 而“机器”的出现正中下怀地开始收集数据、提供“危险分子”号码 。
全部联网的、可视的生活细节通过监控摄像头被系数上传到机器数据库中 , 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提供保护 , 听起来很美好的现实也存在另一重隐患——人工智能对于公民隐私的获取是没有限度的 , 对于犯罪行为的判定机械而冷漠 , 在对人工智能授权之后无法管控其行为 。

政府更关心重大人物和反恐组织的安危 , 所以从哈罗德手中购入机器的使用权成立“北极光”组织打击犯罪 , 而哈罗德却认为被政府忽视的平民“无关号码”也需要被拯救 , 所以在私下找到前任CIA特工李四 , 两人构建虚拟身份 , 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解救机器给出的“无关号码” 。
当他们的解救行为暴露 , 德西玛公司制作了同样模式的人工智能撒马利亚人对抗机器 , 通过联合政府合作释放全部的执行权限 , 招募执行人按照机械意志消灭潜在的反叛分子 , 在第四季中 , 两个人工智能系统进入全面对抗的模式 , 开展“双上帝”对决 。

哈罗德对于隐私监控的态度非常谨慎 , 所以给机器设定了闭环模式 , 并且试图交给他人类思维模式和道德对错感 , 从根源代码上限制了机器的能力 , 为了防止机器权限越轨 , 不惜一次又一次“杀死”自己的系统 。
而与之相反 , 撒马利亚人的开发者则认为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合理化改造是高效的 , 在机械化标准的管理中 , 会形成更加稳定的社会 , 撒马利亚可以越过政府机关成为社会的管理者 , 代替人类筛选出足够强大的执行者统治“不安定分子” , 具有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 。

这时 , 双上帝模式对抗已经超越道德与法律的讨论边界 , 上升到人权的层面 , 即公民的生存是否应当为构建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让步 。 哈罗德与POI小分队持有反对意见 , 认为人类意志和由自己设定的道德框架是社会需要的 , 而德西玛公司以及撒马利亚人挑选出的执行者则对创造宏观意义上的更加完美的世界感兴趣 。

POI虽然以主角视角的道德和人权观念展开 , 却用很多笔触去描绘不同意见者的思考方式 , 包括“绝对警惕”组织认为一切监控行为是对自由的妨害、议员主控者认为监控对于国家来说必要但是不应该给人工智能“执行权”、根对于解放机器能力的诉求和渴望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