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是看综艺,根本是沉浸式学习现场啊( 二 )


既要为病人作出专业的医学诊治讲解 , 也少不了情绪感受力与控场力 , 为之后的治疗过程 , 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 所以看起来就是说说话的事儿 , 其实 , 情商如何 , 共情感好不好 , 口头表达强不强 , 治病救人的能力是否跟得上 , 全都是考点 。
【|这哪是看综艺,根本是沉浸式学习现场啊】
也就可想而知 , 这场考核培训的结果 , 对青涩的医学生们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打击 。 这里 , 再补充一条急诊室谈话有多不容易 , 它具有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 永远在出乎意料 。
比如卢医师出的考题案例 , 五花八门 。 哭天喊地的家属都算不错了 , 起码对病人的基本情况有了解 , 更多是路人身份 , 牌友或者同事 , 一问三不知 , 但治疗刻不容缓 。

你以为 , 案例都是卢医生为了“考倒”医学生 , 故意“策划”的剧本吗?不 , 在急诊室每天真实发生的情况 , 可能比这些难上一万倍 。 印象最深的是陶勇讲他的体验 。
陶医生最害怕面对的一种场景 , 是家属下跪 , 求你一定要治好我们家人的病 。 病人方不配合医生 , 很头痛 , 但病人方过度期待医生的诊治效果 , 也令医生压力大 , 为难 。

总之看这期节目 , 看急诊室一场接一场犹如谈判的与急诊病人家属或陪同者谈话 , 看医学生们与病人、病人家属的相处和交流 , 有一种深刻感受:
医生这份职业 , 太多面了 。 要医术高明 , 也要心脏强大 , 要能治身体的病 , 还要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 甚至自己的心理高压 。 医生非常人可以胜任 , 但医生也只是常人而已 。

2.
跟我们一样是常人 , 会讲点小八卦 , 会烦恼催婚 , 会精神百倍干饭的医学生们 , 要在急诊室完成“升级打怪” , 未来 , 要拿到offer正式上岗成为医生 , 专业是首位要素 。 但陶勇那段八字箴言 , 大概才是医生生涯的精髓:业务专业加态度专业 , 达到综合素质的专业 。

《offer 3》对医学生最严酷的一项考验 , 也是考的这份综合专业水平 。 在短暂的实践学习后 , 医学生从懵到行 , 调整变化太令人佩服 。
比如一开始理论知识满分 , 临床经验为零的刘畅 , 证明了学霸的无限可能 , 改变了医生们对她的最早判断——“做科研工作蛮适合 。 ”

比如李不言 , 前几期 , 时常看得人替他捏把汗 。 做PPT汇报 , 别人开讲了 , 他还在赶工 。 但落到最严厉的卢医师手里会发现 , 他业务能力并不差 , 基础知识也很扎实 , 医师的问题也都能打对 , 只是有些不够自信 。
包括没能参与急诊室考核 , 留在了病房的王蕊 , 虽然在这段路途中按下了暂停键 , 但这也是一次停下思考的机会 。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节奏 , 更好地发光发热 , 不也是成长吗?

到最新的急诊室成长记 , 虽然看着像被打回了原形 , 每个人又变得手足无措 , 但经历过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
冯琛这段特别感人 。 在谈话考核时 , 他完全不得法 , 为拿到签字几乎在命令式地讲话 。 后来 , 切身处理谈话的冯琛 , 细腻、温柔又不乏专业 , 而且一遍遍尝试极有耐心 。
尽管他的不断沟通没有换来患者愿意继续接受治疗 , 但这教给他另外一课 , 医生的努力做到了 , 无愧于心 , 便以尊重病人的选择为大 。 尊重病人 , 懂得放手 , 是无奈但也是医生的专业 。

3.
做《offer 3》的观众 , 这点会很幸福 , 不只是在追一档综艺 , 更像成了医科大的一名旁听生 , 沉浸式地也跟着学习了很多医学知识 , 了解了医院、医生的不少操作 。
像最新这期 , 可以说是一场大型的医生谈话科普现场 。 从开头一句自我介绍 , 到如何遣词造句 , 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术讲明白病情、治疗方案 , 到最后签字 , 学问非常深 。
其中有一条 , 值得每个人都记一记:以非家属的身份送病人急诊 , 医生让你签字不是为了找个人负责 , 是希望你以见证人的角色参与救治 。

还有李不言每天查房昏迷的病人 , 跟她喊话、让她做动作、检查瞳孔反应等等 , 原来每一项都是要打分的 , 这叫格拉斯哥评分 。 分数高低判断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 。
就连医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有什么含义 , 医生职称怎么评级 , 这些冷知识懂了后也十分有趣 。

“offer系列”一直以求职新人作为观察主线 , 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去推进 , 也就自然地 , 为同样在求职路上的观众提供了一套学习模板 。 这种学习 , 不光面向医学生群体 , 它具有普适性 , 从社交礼仪到如何处理职场摩擦 , 方方面面都值得划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