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8.3分的《雄狮少年》首周票房折戟,为什么“咸鱼”没能翻身?( 二 )



 “眯眯眼”的人设争议《雄狮少年》首周末票房数据的失利实际上早已有伏笔 。  电影点映初期放出多个宣发PV时 , 就有网友指出人物的“眯眯眼”设定与中国人真实长相不符 , 更是与眼窝深、双眼皮居多的岭南人长相差别巨大 。


在主创的公开访谈中 , 电影监制称如今的国漫人物审美过于网红化、欧美化 , 很多人以白人的欧式大眼睛双眼皮为美的标准 。 电影导演也表示 , 这是对不同审美做出的探索 , “为什么大家对‘眯眯眼’有这么大的反应 , 恰恰说明我们对动画表达的审美已经被同质化 , 没有了审美自信 。 ”但是这些回答却没有获得网友认同 , 反而被不少网友视作内容创作者高傲的表现 。
好莱坞动画审美确实对中国观众、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但是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建模设定 , 并没有完全复制好莱坞式的动画角色建模特点 , 而是以其为基础进行调整 , 打造具有中国动画人物角色的高辨识度 。


即使是在主角重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两部动画电影里 , 角色的脸部建模不仅贴合电影本身风格 , 也符合国内大多数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 。 在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眼睛上 , 成年哪吒、敖丙均为眼角上挑 , 眼睛细且长 , 既有亚洲人丹凤眼的特征 , 又保留了卡通人物眼大的特点 。 在另一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里 , 白蛇的眼睛也是眼尾上翘 , 眼大且亮 。 这些高辨识度的角色不仅可以成为电影宣发期的重点物料 , 在后期衍生开发方面也具备极大优势 。
《雄狮少年》选择将人物脸部最重要的眼睛设计为与观影大众审美模式相背离 , 仍旧是为了提升角色辨识度 。 但是片方的解释过于自信 , 最终引爆了大量关注此片网友的负面情绪 。
剧情安利与人设争议 , 难以引爆口碑发酵而今 , 在该片的各种网络宣传物料下 , 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被故事折服的观众在社交平台安利电影剧情 , 另一波网友则表达自己对“眯眯眼”人设的愤怒 。 两拨网友针对同一部电影各说各的 , 仿佛两条永远不可能交叉的巨大平行线 , 淹没了电影的其他闪光点 。 这对于想要以“自来水”达成口碑发酵 , 进而让电影“出圈”的片方来说 , 可能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 。


在电影口碑发酵的过程中 , 起主导作用的其实不是官方营销 , 而是由电影内容延伸开来的话题 , 比如故事亮点、拍摄花絮、演员等等 。 对动画电影而言 , 则是通过角色形象的娱乐感、打动人心的片段剪辑让受众产生初步兴趣 。 这些话题在基于观众的互联网社交中互相传播形成多对多的传播网 , 再加上高影响力用户的一对多发散式传播 , 实现互相交叉 , 最终完成口碑发酵、出圈 。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 , 一开始是“烟熏妆”坏小子设定的幼年哪吒 , 之后又有“藕饼”CP、讲川普的太乙真人、情深义重的李靖夫妇等等 , 有着不同喜好的受众通过各自钟意的角色而聚集 , 最终在社交平台的相互交流中实现情感认同 , 通过观影获得情感满足 。



《雄狮少年》身上的“自来水”话题点 , 原本可以围绕画面质量、动作戏、音乐、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各个方面面向有着不同审美需求的受众进行传播 。 甚至于 , 在某场放映结束后 , 有爱好舞狮的大学生观众自发上台舞狮的片段被观众上传到社交平台上 , 这种由观众自发的二创内容产生的正面影响力不比官方宣发弱 。 比较可惜的是 , 有关这部电影的舆论风向 , 已经被“眯眯眼”话题带跑了 , 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传播网 , 自然也很难“出圈” 。


除了宣发方面的问题外 , 这部电影在点映期间的整个操作其实也暴露出片方急于求成 。 考虑到受疫情影响的院线市场这个大环境 , 以及电影上映的这段时间其实并非旺季 , 点映期间由第三方媒体公布的25亿票房的数据预测 , 这其实是需要一定“想象力”的 。 《雄狮少年》点映的表现和25亿票房预测 , 却让主控方华录百纳股价在短短1周内上涨了47% , 再一次实现了国产动画电影在资本市场里作为“金融工具”的职能 , 但是也打击了终端院线排片的信心 。
电影正式上映之前接连开启3轮总共12.1万场点映 , 观看人次45.6万 , 然而场均仅有3.7人 。 电影正式上映后的首周末 , 排片被《误杀2》全面压制 , 约22%的排片仍旧只能贡献场均7人的上座 。 想要重现2019年《白蛇:缘起》依靠口碑创造的票房逆袭 , 对《雄狮少年》来说只怕并非易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