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鱼的洄游和活动水层变化(中)

|第07章 鱼的洄游和活动水层变化(中)

文章图片

|第07章 鱼的洄游和活动水层变化(中)

作者:林海飞(版权文章、严禁转载)
二、 钓远还是钓近 , 钓深还是钓浅?
按照正常的理解 , 钓远就是钓深 , 钓近即为钓浅 , 但如果深入地去分析 , 我们会发现这个判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 因此在回答远近深浅的问题之前 , 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
受鱼线长度和抛投方式的限制 , 手竿的作钓距离是由鱼竿的长度决定的 。 一般认为 , 3.9米以下的手竿都属于短竿的范畴 , 主要作钓靠边活动的中小个体鱼种;4.5-5.7米为中等长度 , 主要作钓综合鱼及偶尔靠边的中大个体鱼种;6.3米以上鱼竿都可列入长竿之列 , 主攻在远点、深水活动的大物 。 需要指出的是 , 这种长短远近的划分有时候在界线上是模糊的 , 以平原地区的许多洪泽湖泊为例 , 离岸10米处的水深也许只有50公分 , 在这样的地方作钓 , 竿长已经不是衡量远近深浅的唯一标准 。

在大多数的水体当中 , 钓远和钓深 , 钓近和钓浅的确是相同的概念 , 但是 , 在某些水底结构比较复杂的水体如龟背塘、斜底塘 , 或者靠边挖有环形坑的鱼塘当中 , 情况有可能正好相反 , 也就是说 , 在很多时候 , 钓远和钓深 , 钓近和钓浅之间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 这些复杂的水底结构 , 与季节、天气、昼夜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 , 决定了不同地方的水情、鱼情必定是千变万化的 , 极少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 。
钓位的选择 , 尤其是作钓距离和水深的判断是实战中的一大难点 , 想要做到随心所欲 , 每击必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 但是 , 再复杂的水情、鱼情 , 其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 只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 我们想要在钓位和竿长选择的问题上不犯大错并非没有可能 。
1、根据个人经验作出预判
前面关于鱼类洄游的类型、方式、特点的阐述 , 为我们掌握鱼类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 在这其中 , 鱼类洄游的原因以及方向性 , 尤其是横向迁移的规律 , 是我们判断鱼靠边和离岸时间、迁移路线、迁移目的地的重要依据 , 也是作钓竿长和深浅选择的关键 。
当然 , 想要了解某一鱼种的迁移特点不是一日之功 , 想要完全掌握所有鱼种的洄游规律更是绝无可能 。 更重要的一点是 , 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共性 , 作用到不同的个体上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 即便是相同的鱼种 , 在不同的水体当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洄游特点 。 规律是好东西 , 但如果不分场合生搬硬套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 还是那句话 , 钓鱼是个不断学习 , 不断积累的过程 , 只有在实战当中领悟和掌握的规律 , 才是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财富 , 这种财富 , 在实战中有另外一个名字——经验 。
2、通过钓友的作钓情况佐证自己的判断
对于规律的的了解和运用 , 于个人而言是经验 , 于众人而言则是共识 , 当个人的经验不足以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的时候 , 参考其他人的做法是不错的选择 。
所谓通过其他钓友的作钓情况佐证自己的判断 , 其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钓手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 , 二是通过其他钓友的作钓情况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
有自己的判断很重要 , 因为这是钓技能够得到提升的前提 。 如果一名钓友不思进取 , 没有自己的想法 , 对其他钓友言听计从 , 是很难在钓鱼一途上有所精进的 。 其他钓友的证佐也很重要 , 因为这是最直观的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的方法:验证正确 , 说明自己对于钓鱼的理解和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验证不正确 , 说明自己在钓位、竿长的选择方面仍然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 可以说 , 这个验证的过程 , 无论对错 , 对于钓友认识和技术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
需要指出的是 , 既然是佐证 , 自然存在正确与错误两种可能 。 大部分钓友的选择 , 虽然有很大机会是正确的 , 但也不排除出现群体性失误的可能 。 在实战当中 ,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塘的这边密密麻麻坐了十几个人 , 结果出鱼情况并不理想 , 反而是塘对岸迟来的一名钓友连竿上鱼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群体性翻车的现象 , 原因很简单:一、先到者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二、后来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足够的自信;三、更多的钓友有随大流的习惯 。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 有自己的判断 , 必要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判断有多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