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买买买,要治吗?医生:购物成瘾或因“冲动控制障碍”( 二 )


“便宜啊!”
“我在去年‘双十一’期间 , 进到一位网红的直播间 , 以拼手速的方式抢到了号称全网最低价的电子爆款 。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李宇(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我只要看到类似的低价活动 , 一定会买 。
但不少网友反映 , “双十一”期间的一些所谓优惠 , 其实是把价格抬高之后再折扣 , 算下来其实与之前差不多 。 近年来“双十一”之中暗藏的“陷阱” , 远远不只这些 。 “打折之前暗中抬价”“人气赚够后特价产品缺货”“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商品低价却用运费坑人”等各种花招 , 让人防不胜防 。
“也是来不及后悔!”李宇说 , 现在“双十一”的购物优惠规则特别复杂 , 预售时间越来越提前 , 且发货速度还加快了 , 有时冲动之下买了很多东西 , 想退款的时候已经到货了 。
“特别是当你钱花完的时候 , 各个消费平台上的借钱小程序就‘上线’了 , 瘪了的钱包又‘鼓起来’了 。 ”李宇无奈地说 。
现如今我们每天的手机软件、新闻、网页都在提醒着消费者 , 你不买就out , 再加上“好评如潮”“人手一件”的字眼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雪亚说 , 这些外部营销的大购物氛围 , 让人的主观意识无法腾挪出冷静的空间 , 从而投身这场被动的狂欢 。
买东西容易‘上瘾’现象需要结合内外因素来综合分析 。
调查显示 , 网购人群年龄结构中 , 19岁至40岁人群是网购大军中的主体 , 95后年轻人占据多数 。 而直播购物的中坚力量是30岁左右的人群 。 学历分布中 , 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人群约占网购群体的80% , 是网购大军中的主体力量 。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邱力生认为:“从社会环境来看 , 随着5G网络的应用和完善 , 网购平台蓬勃发展 , 消费主义网络渗透力增强 , 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 ,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 容易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 ”
“非理性购买很大一部分基于消费者的不健康消费心理 , 其中同步心理尤为突出 。 ”李雪亚介绍 , 同步心理 ,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 , 相同的社会阶层或共处类似生活环境的人 , 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 。 “双十一”全民狂欢购物 , 很多人就会以周围的人为参照系 , 如果自己比别人买得少了 , 会在心理上感觉输人一等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网购成瘾”的现象也需要考虑生物遗传的原因 , 有的人天生就带有“成瘾”基因 。
曲姗解释 , 同时患有焦虑、抑郁、强迫等问题的人 ,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他人进行良好交往 , 于是通过网购来逃避现实 , 缓解压力 , 由此出现购买欲控制不住的现象 。
“这也和人的性格、个性有关 , 出现与该现象相关的性格特征一般有犹豫、拖延、回避、难以计划以及完美主义 。 ”牟晓冬介绍 , 往往受过心理打击 , 有过创伤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一心理问题 。 “这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 , 长大后缺乏安全感 , 需要通过获得以及储存物品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 。 ”
“当然有些人喜欢囤积物品不单是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 , 也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 ”牟晓冬补充道 。
3.缓解购买欲 , 有啥好办法
“可以适度购买 。 当没有达到必须要干预的程度时 , 适度的购物确实能够提升情绪、排解情绪 。 ”大连理工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鲁桂荣说 。
购物能当“药”吗?
“并非如此 。 ”曲姗说 , 当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 , 购物起到的可能只是麻痹的作用 。 而在购物成瘾患者中 , 这种深层次的原因是普遍存在的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90后、00后已经成为网购的主要群体之一 , 超七成的大学生都参与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线上“双十一”活动 , 校园再现“包裹一条街”的现象 。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翟光宇也表示 , 90后、00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容易跟社交绑定 , 无论是“网红种草”或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抑或是彰显个性的消费品 ,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将消费与社交圈联系在一起 , 这种消费有时是寻求关注 , 有时是为了融入一个群体 , 或彰显自己穿戴与别人不一样 。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 跟风、攀比、冲动、享受 , 这些都是缺少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的消费特征 , 更深层的问题是 , 他们没能体会或理解家长们的艰辛和不易 。 很多购买者只是享受一时的消费快感 , 大多数都是买了不用 , 商品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 而且 , 买到的商品也未必物有所值 。 ”南开大学日本经济研究部教授张玉来表示 , 在选择消费方式上 , 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情绪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都是不可取的 , 这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