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场站的餐饮价格,为何总是“高高在上”?

贺少成
据11月1日澎湃新闻网报道 , 近日 , 在西藏某机场 , 一男子点了一份馄饨 , 觉得58元的价格太贵 , 于是把桌上的辣椒油和醋全部倒进碗里吃 , 以求实现“吃亏最小化” 。 该视频流出后 , 网友一边倒吐槽——“伤敌800自损1000”“吃完再倒 , 折磨自己干啥”“为什么机场的东西能贵得那么离谱”……
近年来 , 交通场站的餐饮价格奇贵 , 已经不是新闻 。 对此 , 不只是普通人常常吐槽 , 一些名人明星也不乏抱怨 , 说“在机场吃的不是饭 , 是钱” 。 即便如此 , 似乎仍然撼不动类似高价餐饮 。
主管部门也留意到了这种呼声 , 并做出了一些反应 。 2018年 , 民航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 要求“推动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 , 发挥机场服务质量评估作用 , 创新机场特许经营管理模式 , 杜绝候机楼餐饮服务乱收费” 。 然而 , 如此“指导意见”应者寥寥、落实无果 , 全国除了少数几个机场调整了餐饮价格外 , 其他地方的机场物价仍是高高在上 。
公共交通场站餐饮价格高企 , 一个原因是地理位置特殊 , 其场地租金、装修成本等往往高于一般的餐饮店 , 于是便将运营成本压力通过高定价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 另一个原因是竞争小 , 交通场站往往远离闹市区 , 周围商业街、餐饮店数量少 , 这导致场站内的各类店铺容易“一家独大”——“爱吃不吃 , 吃就这个价” 。 消费者没有更多选择余地 , 只能无奈接受 。 当然 , 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 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在我国发展早期 , 其所在的区域配套商业往往不够充分 , 配货调货及人力等成本较大 , 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定价的惯性 。
【交通场站的餐饮价格,为何总是“高高在上”?】应该说 , 时下 , 随着物流、移动支付等行业的发展 , 交通场站餐饮店的运营成本在技术加持下是有下降空间的 , 餐饮价格实现“同城同质同价”已经不存在多少障碍 。
上有所治、下有所应 , 已然成为摆在这些场所及餐饮店铺面前的现实命题 。 近些年来 , 被吐槽的高铁餐饮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 除了15元的盒饭套餐外 , “外卖上高铁”也顺应了消费潮流 , 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 如此现实语境下 , 一些机场还要端着架子 , 对消费者的诉求爱答不理吗?
其实 , 消费者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 比如自带方便面、自热快餐等 。 与其流失潜在客人、自损形象口碑 , 交通场站及餐饮店不如顺应民意和潮流 , 做出一些改变 , 以面对新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
这一次 , 消费者吐槽58元一碗的馄饨 , 或许不会对机场有多少触动 , 但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 , 日积月累 , 这真是一件好事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