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探日!细数我国首颗探日卫星“黑科技”

“羲和”探日!细数我国首颗探日卫星“黑科技”
本报采访人员张建松
“羲和”探日!10月14日 , 搭载着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长征二号丁火箭 ,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
“羲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 14日 , 在沪召开的第九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上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陈杰详细介绍了卫星上的“黑科技” 。
“双超”卫星平台
据陈杰介绍 , “羲和号”整星重量510千克 , 运行于轨道高度为517公里的晨昏太阳同步轨道 。 卫星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 , 将在国际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 。 通过对该谱线的数据分析 , 可获得太阳爆发时的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 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机制 。
为确保太阳空间望远镜在太空平稳、精确观测 , “羲和号”采用了全新构型 。 太阳空间望远镜被安装在专门的载荷舱中 , 载荷舱与平台舱间采用了“动静隔离非接触”总体设计新方法 , 完全进行物理隔离 , 以阻断平台舱微振动传递路径 。
“羲和号”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控制 , 采用高精度、大带宽、自身无干扰的“磁浮作动器” , 作为载荷舱的执行机构 , 从而使载荷舱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控制的性能得以实现 。 通过“载荷舱主动控制、平台舱从动控制”新方法 , 使卫星实现姿态指向精度、姿态稳定度 , 比国内现有能力提升1-2个数量级 。
由于太阳空间望远镜设计了很多观测方式 , 有时需要对太阳进行平场定标 , 即需要控制卫星姿态依次指向太阳圆盘的九个不同区域;有时需要控制卫星姿态对太阳进行连续的摆扫观测;有时需要对卫星进行暗场定标 , 即控制卫星姿态指向空间特定区域;而在两舱解锁时 , 还需要平台舱跟随载荷舱实现相对姿态控制 。 针对这些不同需求 , 平台舱也设计了5种不同的指向模式 , 可及时响应和切换 。
陈杰表示 , 作为我国新一代卫星平台 , 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性的“双超”卫星平台 , 可大幅提升我国卫星平台的指向精度与稳定度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未来 , “双超”卫星平台技术还将在高分辨率对地详查、大比例尺立体测绘、太阳立体探测、系外行星发现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
无线能源传输
作为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像师” , “羲和号”载荷舱和平台舱完全物理隔离 , 确保了载荷舱不受卫星平台扰动的影响 , 具备了完美的“防抖”功能 ,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
载荷舱和平台舱处于非接触状态 , 传统的供电方式无法满足能源传输需求 。 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 , 如何解决载荷舱的能源获取问题?又该怎样实现整星的能源分配呢?
八院811所研制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先进技术 , 提出“磁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 首次在卫星上实现大功率、高可靠、高效无线能源传输技术的应用;首次将能源采集、能源储存、能源控制管理及二次配电实现了智能化和一体化设计 。 从能量输入到输出 , 整个链路的综合转换效率达到80%以上;在磁场耦合部分 , 磁传输效率更是达到了95%以上 , 实现了高效低热耗的能量传输 。
空间激光通信
由于“羲和号”的载荷舱和平台舱之间完全隔离 , 也无法通过电缆传输能源和信息 。 为此 , 卫星采用激光通信和微波通信两种“互为备份”的无线通信方式 , 在两舱之间架起了5G高速通信通道 。
“羲和号”上还有一位“新面孔”——舱间高速激光通信单机 。 该设备由八院802所激光中心团队研制 , 负责舱间数据传输任务 , 这也是国内首个接入卫星平台的舱间无缆化激光数传设备 , 按计划将在轨工作三年 。
“羲和号”将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光谱成像 , 届时会产生巨大的科学数据 。 激光通信子系统具备高速的激光传输接口 , 可以提高科学载荷数据传输速率 , 将星内数传带宽大大提高 , 为载荷的高清成像数据积累提供了有效保障 。
【“羲和”探日!细数我国首颗探日卫星“黑科技”】此外 , 八院电子所负责的综合电子分系统平台舱管理单元和载荷舱14台产品 , 为整星提供对地测控、数传及星务管理等功能 , 也是“羲和号”上不可或缺的“黑科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