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幸福|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什么让年轻人在婚姻殿堂前徘徊( 二 )


把婚姻标签化的“恐婚族” 。 网友小周说:“爸妈问我 , 为什么不想恋爱结婚?我说害怕啊 , 害怕恋爱会分手 , 婚姻会失败 , 生孩子受罪 , 婆媳关系难处理 , 教育孩子太累……”以小周为代表的“恐婚族” , 对婚姻有较多负面认知和预期偏差 , 充满恐惧和焦虑 。 他们“谈婚色变” , 有些人甚至没有勇气恋爱 。 调研显示 , 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 , 青年选择“不相信婚姻”的占30.5% , 其中女性占73.4% , 女性“恐婚”者比男性更多 。 这些青年对婚姻的负面认知有些是来自本人或父母亲友糟糕的婚恋经验 , 也有些来自大众传媒对婚姻恶性事件的报道 。 例如 , 一位受访者谈道:“我无法想象结婚后的自己 , 像爸爸妈妈那样吗?吵吵嚷嚷 , 相互嫌弃怨恨着过一辈子?”还有人说:“看看网上多少杀妻骗保案 , 多少离婚杀人案吧 , 这些新闻看多了哪敢结婚啊!”
对婚姻持“佛系”态度的“懒婚族” 。 还有一类青年 , 对恋爱、结婚并不排斥 , 但他们并不会为了寻找“另一半”特别努力 , 而是持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 小李表示:“我不会为了结婚就到处相亲 。 也许未来我会遇到那个合适的人 , 一起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 但如果找不到 , 我也可以一个人生活 。 ”高压力的工作和学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耗费了青年大量的精力 , 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投入到恋爱和结婚中 。 调研中 , 选择“觉得自己没时间没精力结婚”的占34.5% 。 另外 , 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 , 青年选择“找到合适的人很难”的占60.8% , 位列第一位 。 没时间再加上成功的概率不高 , 很多青年选择了“佛系”的婚姻态度 。 还有一部分青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保护中 , 现有生活的安逸消磨了他们追求婚姻幸福的动力 。 网友默默说 , “从小到大 , 我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妈、哥哥的呵护中 , 我觉得待在家里就很好 。 他们劝我多出门参加活动 , 主动去结识一些异性 , 但我懒得去 。 ”
对婚姻祛魅的“不婚族” 。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升了青年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 互联网蓬勃发展增强了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 , 他们在婚恋方面的态度发生变化 , 很多人不再视“结婚生子”为人生必经历程 。 有的青年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 认为有趣的单身生活胜过将就的婚姻 。 这些“不婚族”将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个人事业发展与兴趣爱好中 。 调研中 , 当被问及“不想恋爱”的原因时 , 选择“一个人很好 , 谈恋爱很麻烦”的比例为74.8% 。 “我不希望有人影响我的情绪 , 不希望在我很忙很累的时候 , 还要去应付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 ”“自己名下有房 , 口袋有钱 ,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 结婚不是一个必选项 , 更不是安全感的来源 。 ”这些言论道出了一些“不婚族”的心声 。
3、什么让年轻人在婚姻殿堂前徘徊
基于个体主义价值观 , 部分青年过于重视对个人价值感的追求 。 个体主义最大的表征是期望“为自己而活” 。 “Z世代”青年深受个体主义影响 , 他们注重自我的情感认知、心理体验、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 , 不仅个性鲜明 , 而且自我意识凸显 , 独立性更强 。 在个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下 , 这些青年在婚恋中的独立意识更强 , 注重自我感受及自主选择 。 如果婚姻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 或者影响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 他们就不愿意接受和选择婚姻 。
基于互联网碎片化认知 , 部分青年对婚恋产生灾难化思维 。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特征 , 导致深度思维能力弱化 , 鉴别信息能力下降 , 容易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偏差和刻板印象 。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成长起来的“Z世代”青年 , 其对于婚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 。 他们零散化和非系统的婚恋知识、碎片化思维一旦与生活中的负面经验、大众传媒中的负面报道耦合 , 就会形成对婚恋的非理性、灾难化思维 , 进而出现“恐婚”现象 。
源于现代生活时空挤压 , 部分青年对寻找合意伴侣产生无力感 。 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当今社会 , 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生活 , 造成了工作与择偶之间的张力 。 “白加黑”“996”“007”已成为部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常态 , 他们常常感叹“累觉不爱” , 下班之后只想静静躺着 。 加之人际交往圈子小 , 网络满足了大部分交往需要 , 现实社交需求减少 , 以及婚恋信息不对称 , 商业化婚恋服务平台公信力不足 , 都增加了合意伴侣的搜寻难度 , 延长了搜寻时间 。 多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了部分青年结婚意愿低 , 被迫选择单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