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社交“新宠”成产业,能走多远看格调

前景取决于“剧本杀”能否成为正确价值观的载体 , 能否通过规范运营形成风清气朗的环境

“剧本杀”:社交“新宠”成产业,能走多远看格调
文章图片

北京一家“剧本杀”店里 , 一组玩家正在进行游戏 。 受访者供图
从登陆热门综艺到成为现象级线下社交活动 , 从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实体店到与文旅、民宿业融合——作为近年来悄然流行的社交“新宠” , “剧本杀”在“Z世代”年轻群体中有极高的参与度 , 并逐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产业链 。
“剧本杀”是什么?其核心——剧本是怎么创作产生的?目前行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近日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走访多位“剧本杀”从业者 , 深入了解这一新业态的真实面貌 。
全国线下店超过2万家
北京市朝阳区 , 一家“剧本杀”门店 , 三四间面积不大的房间被装饰成古风、日式等不同风格 。 其中一间工业风格的房间内 , 玩家们面对面坐下 , 在DM(“剧本杀”主持人)的带领下细细地研读着各自扮演角色的剧本 。
他们面前的桌子上 , 摆着用于记录关键信息的笔和纸 , 还有一桌子零食和尚未开包的外卖午餐——桌上几名“老玩家”知道 , 这次是五六个小时才能玩完的剧本 , 把饭桌搬到“剧桌”上 , 才能保证这一下午玩得更加充实 。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组一局‘剧本杀’ , 有时玩得不过瘾 , 一周组两次 。 ”被朋友带着参与 , 今年28岁的贾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已体验了十几个剧本 , 从当初对“剧本杀”闻所未闻的“小白”成了“组局达人” 。 这一天 , 他们尝试的是一个推理难度极大的“进阶”剧本 。
“非常‘烧脑’ , 长时间的讨论也没有理出思绪 。 ”贾雨说 , 这类剧本让他非常享受 , “不只在剧本里体验角色人生 , 重要的是不断接近‘真相’过程中的紧张与刺激 。 ”
所谓“接近真相”的提法 , 是因为早期的“剧本杀”基本上是由推理爱好者从国外译制而来 。
“剧本杀”刚开始不成规模、不为盈利 , 单纯是朋友之间的聚会游戏 。 大约从2019年开始 , 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经营者与玩家 , 逐渐成为一个新业态 。
“就目前来看 , 国内‘剧本杀’发行从业者人数过万 , 每年发行的新本在200本到300本左右 , 线下店超过2万家 。 ”“剧本杀”资深从业者冷月说 。
目前 , 从内容上划分 , “剧本杀”分为“硬核本”(以推理为核心 , 难度较大)、“还原本”(借助推理还原故事 , 往往具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欢乐本”(情节诙谐幽默 , 注重欢乐体验)、“恐怖本”(注重渲染恐怖氛围)、“情感本”(通过动人的情感故事打动玩家)、“阵营本”(玩家被划为不同阵营进行对抗)与“机制本”(在剧本中设置游戏环节 , 以其为玩家赋予能力 , 推动剧情)等7种类型 。
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学附近的一栋写字楼 , 聚集了22家“剧本杀”店 。
小罗是其中一家店的DM , 附近高校的学生、互联网公司员工是他接待的主要客户群体 , “当然也不限于这些群体 , 店里目前接过的平均年龄最小的顾客群体是一些七八岁的小学生 , 年龄最大的是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 。 ”
很多家长愿意让孩子来参与 , 为的是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 在娱乐活动中增进他们的社交能力 , 同时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思维 。
“我之前带过的‘孩子场’都是七八岁的小学生 , 有的拿到剧本之后字还认不全 , 我还会帮他们认字 , 而且他们对于剧情的理解也不太到位 , 需要我全程给他们讲 , 一场下来我相当于给他们讲了四个多小时的故事 , 想来也挺有趣 。 ”小罗回忆说 。
真实社交 , 受年轻人追捧
“剧本杀” , 顾名思义需要有好的剧本 。
作为国内“剧本杀”最早发轫的城市之一 , 杭州聚集了大量相关从业者 。 愔音曾是一名教师 , 现为杭州市海棠无香发行工作室主理人 , 工作室主要从事剧本内容的创作与剧本的发行 。
“‘剧本杀’产业链包括了作者、发行方、店家、玩家四个环节 。 ”愔音说 , 在这个链条里 , 作者负责剧本创作 , 呈现出一个初步的故事背景、案件细节与游戏流程 , 同时通过设计人物单人背景故事 , 打造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 。
剧本创作初步完成后 , 发行方的监制会对剧本进行全方位把控 , 同时将剧本进行五六次内测 。 经过多次调整与修改 , 剧本成熟度达到80%至90% , 才有机会进入市场销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