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综艺节目再度进入黄昏?( 二 )


从2004年-2021年 , 17年间 , 对比两次选秀节目的走红 , 会发现一些表面的变化和内在恒定的规律 。 “超女时代” , 主阵地是电视平台 , 主打的是草根概念 , 选拔的是个人偶像 , 诞生了李宇春、张靓颖等实力歌手 。 而近几年的选秀 , 主阵地是网络平台 , 走的是流量路线 , 选拔的团体偶像 , 催生出蔡徐坤、李汶翰等有争议的艺人 。 由电视转战网络 , 平台的挪移给偶像选秀带来了巨大的生机 , 但因为核心的利益诉求没有变化 , 导致网络偶像选秀综艺的“垮塌” , 尤其是“饭圈”“出道”“成团”“打投”“C位”“应援”等令人眼花缭乱术语的出现 , 加快了新一轮选秀的“速朽” 。
选秀的本质 , 应该是选出有实力的艺人 , 用优秀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 早期选秀 , 如《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节目推出了不少有实力的选手 , 正因如此 , 选秀节目才在“第一次黄昏”的说法产生之后 , 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
但近年的选秀 , 极度缺乏优质选手 , 往往成团出道之日 , 也是被遗忘的开始 。 “饭圈文化”取代“粉丝文化” , 导致非理性追星形成燎原之势 , “割韭菜与心甘情愿被割韭菜” , 形成了选秀明星背后的平台与受众之间的畸形关系 。
【“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综艺节目再度进入黄昏?】选秀形式自进入综艺娱乐形态以来 , 人为操控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 , 打着“公平透明”旗号的规则设定 , 以及对既定规则的随意修改 , 主要的诉求就是挑动受众的消费情绪 , 使其消费欲望不断高涨 , 直到发生“倒牛奶打投”等触及公众底线的事件发生时 , 无法克制与约束自身的偶像选秀 , 亲手把自己送进了自己挖的坑 。
从文化层面看 , 早期的选秀虽有运作上的出格 , 但没有摆脱大众流行文化的范畴 , 节目在价值观方面仍有积极能量 , 对大众心理有一定的迎合与满足;但近年的选秀 , 把主要的利益诉求建立在“饭圈”的基础上 , 让“饭圈”这一属于青少年亚文化的奇葩站在了中心位置 。 失去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容纳 , 选秀走上绝路是必然 。
当下综艺生态面临诸多问题 , 比如抄袭、同质化、价值观混乱等 , 另外“饭圈文化”早已溢出选秀节目 , 渗透到整个综艺形态中 , 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综艺主持人接受粉丝送礼等不良现象 。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停掉或者说倒掉 , 也是给综艺生态提了个醒:未来几年 , 平台与渠道只有真正重新找回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意义 , 才会使这一娱乐形式的生命力得以保存 。
和其他娱乐产品一样 , 通过良性的竞争 , 才会诞生优质的综艺 。 “偶像养成类节目”把综艺竞争一度带进难以跳脱的泥坑里 。 现在“泥坑”没有了 , 失控的综艺制作 , 有望能再次回到正轨上来 。
2021年09月07日 09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