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永开(报告文学)( 四 )
可还是没人报名 。 周永开面有愠色:“难道你们认为我们是卖狗皮膏药的?”
项尔方这才说:“周书记 , 这山上的人祖祖辈辈就知道种苞谷、洋芋 , 魔芋大家见都没见过 , 如果失败了 , 明年吃什么?不如今年我们先找一户人家试点 , 要是成功了 , 明年不用你说 , 大家都会跟着种了!”
周永开觉得有理 , 便请了村民李如银试种 。
从春到秋 , 这个花萼山的“外来户”都长势很好 , 茎叶一片葱绿 , 连过路的人都忍不住朝地里瞅上一眼 。 到了开挖魔芋那天 , 村里很多人都跑了来 。 可大家傻眼了:那魔芋栽下去时有拳头那么大 , 现在挖出来 , 还是只有拳头大——大半年时间 , 这家伙只吃饭不长个儿!
周永开感到无颜面对乡亲 。 他请农科所专家取了山上的土回去化验 , 结论很快出来了:这山上的土和周永开老家的土不一样 , 魔芋在这儿水土不服 , 只傻长叶子不长个儿!
周永开明白了 , 在山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还得因地制宜 。
他暗暗发誓 , 即使失败一百次 , 也要为乡亲们找到致富之路!
周永开把目光盯在了本地的中药材上 。 他跑了一趟北京 , 把专家请到了花萼山 。 专家们把花萼山的气候、土壤、环境等仔细研究了一番 , 答复说 , 完全可以在山上人工种植中药材!
周永开立即把专家的话告诉了大家 。 乡亲们天天都和野生药材打交道 , 这次不像上次种魔芋那么怀疑了 , 都表示可以按专家说的方法试一试 。 当时党参在市场上每斤卖到七八块 , 大黄次之 , 周永开就决定号召大家先把这两种当主导产业 。 一个种植中药材的高潮在山上掀起了 。
果然 , 两年后 , 党参获得了好收成 , 一个个种植户全都变成了笑佛爷!
种大黄的人也没吃亏 。 大黄的价格虽然比党参低 , 但大黄才真正是一个“懒庄稼” , 种子撒到地里几乎不用管 , 非常适合缺劳力的家庭种植 。
周永开终于为花萼山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
但他并没有满足 。 花萼山还有一个宝贝 , 如果大家掌握了种植这个宝贝的秘密 , 那才真正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这个宝贝就是“萼贝” 。
关于“萼贝” , 老农说:“将萼贝碾成粉末 , 挑少许于痰中 , 即化为水 。 ”由于产量极少 , 被视为珍品 ,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一粒萼贝就卖到了一元左右 , 故有“川贝甲全国 , 萼贝冠全川”之说 。
这样一个宝贝 , 万源当地党委、政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 就组织技术攻关 , 想进行人工种植 。 可这宝贝也太不给人面子了 , 只要把它从海拔2000米以上的花萼山顶部移栽到海拔1700米左右的项家坪来 , 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地服侍 , 它都不能成活 。 同一座山尚且如此 , 更不用说移到别处了!
在周永开来到花萼山以前 , 有个叫李秀全的人 , 放着山下的房屋不住 , 却一个人搬到山顶 , 垒了座石头茅草房子 。 后来大家才知道 , 李秀全是专门到山上种萼贝去的 , 他把寻到的野生萼贝 , 都移到一处种植了起来 。
周永开拄着拐杖 , 艰难地来到了李秀全种萼贝的地方 。 他想解开山下不能种萼贝之谜 。
周永开坐在李秀全种植的萼贝前 , 对着那像韭菜一样又细又柔弱的小小植株发了半天呆 , 突然掏出钱来 , 要买几株 , 条件是连泥巴也一起买 。 李秀全起初不答应卖 , 但禁不住反复请求 , 终于答应了 。
周永开找来背篓 , 将那几株萼贝连土带苗一同背回去 , 栽到了自己的房屋前 。 他每天都要看一遍 , 并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在本子上 。
几天过去了 , 小小的苗子没有死 。 一个月过去 , 苗子长出了新叶 。 半年过去 , 苗子开出了小灯笼似的花朵 。
周永开激动了 , 他意识到 , 萼贝在山下种不成功的原因可能出在土壤上 。 他刨开土一看 , 天哪 , 萼贝植株根上的土哪是土壤 , 全是树叶烂掉后的腐殖物呀!
听说周永开种萼贝成功了 , 花萼山的人都跑来看 。 大家兴奋了:这可是摇钱树呀 , 谁不想马上就吃成胖子呢?
周永开此时反而冷静起来:假如自己的成功只是偶然碰着的呢?“这家伙金贵 , 苗子也少 , 大家如果想种 , 每家每户先种上几棵 , 把种子培养出来 。 如果失败了 , 损失也不大;如果成功了 , 再一步一步扩大!”
大家听了周永开的话 , 也到李秀全那里买来三、五株萼贝苗子 , 连泥巴一起给弄了回来 。 第二年 , 家家的萼贝都结了果 。 第三年 , 每家发展到几百株 。
推荐阅读
- 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发布
- 作品|这本报告文学作品,讲述了丁真家乡的“幸福歌声”如何“传四方”
-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于学忠报告文学集《岁月深处是芳华》举行研讨会
- 叫您一声姐|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 报告文学|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出版 10部作品聚焦当下中国脱贫故事
- 攻坚|?谱写独龙江脱贫攻坚之歌!《人民日报》推荐长篇报告文学《怒放》
- 报告文学|七旬作家传递扶贫一线的“温度”
- 蝉联|重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杨蝉联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志愿文学奖”
- 群体|湖南第一部反映基层作家群体面貌长篇报告文学出版
- 明月照|报告文学《明月照深林》:研探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