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干部利用上海技术与市场优势,助力云南乡村振兴——引来良种促推广 卖出山货富老乡(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②)

核心阅读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 让距离几千公里的上海和云南牵手在一起 。 上海发挥技术优势 , 助推云南产业优化升级;深化产销对接 , 拓展云南特产销售市场……两地协同发展 , 为云南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群众增收 , 持续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
西南边陲 ,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在这里“土生土长”30多年的芒市西山乡村民唐弄兰没想到 , 有朝一日 , 自己竟会和一种名为茭白的江南植物打起交道 。
“第一年种了103亩地 , 收入56万元 。 ”唐弄兰说 , 种株和技术从上海来 , 种出的茭白再卖回到上海 。 这一来一回里 , 距离几千公里的上海和云南 , 因为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 牵手在一起 。 上海的技术与市场 , 为对口帮扶的云南全面振兴乡村持续助力 。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产业升级助力增收
2018年1月 , 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怀向军坐上了飞往云南的航班 。 作为上海援滇干部 , 怀向军来到云南后担任的职务是德宏州陇川县扶贫办副主任 。
到云南后不久 , 怀向军发现 , 德宏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 , “当地主要种植甘蔗、大米 , 农产品的质量很好 , 但市场附加值不算很高 。 ”
为了让当地群众获得稳定增收的渠道 , 在开展农村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修缮的同时 , 怀向军和同事们也开始思考 , 如何才能让德宏优质的气候、土壤等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怀向军的老家青浦 , 特产“练塘茭白”以味道清新、口感爽脆著称 , 是上海家喻户晓的优质蔬菜品牌 。 整个练塘镇近年茭白的年均种植面积约2.7万亩 , 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 亩均产值超过1万元 。
“德宏也有茭白 , 但个头小、肉质灰 , 基本没人吃 。 ”怀向军觉得 , 上海有优良的种株培育技术 , 如果能在云南富饶的土地上种出同样高品质的茭白 , 肯定也能受到市场欢迎 。
说干就干 。 在援滇干部的推动下 , 来自上海青浦、精挑细选的茭白种株种在了德宏的水田里 , 首批试种的20亩长势良好 。 采收期到了 , 从田里拔出茭白 , 剥开叶子 , 清水一冲 , 清甜爽脆 。 德宏产的茭白不仅在品相、口感上不输练塘茭白 , 而且种植期更短、采收期更长 。
“特别是冬天 , 长三角地区的茭白市场处于空缺期 , 而德宏茭白却已开始采收 。 较低的种植成本让德宏茭白价格优势明显 , 市场前景非常好 。 ”怀向军说 。
在援滇干部和当地企业的大力推广下 , 目前 , 德宏茭白种植面积达到2500余亩 , 带动当地近600户群众增收约2000万元 。
“我一开始在企业打工 , 看茭白卖得这么好 , 就自己干了 。 ”茭白的热销激发了唐弄兰的创业热情 。 贷款40万元 , 一口气承包了100多亩地 , 第一年就盈利18万元 , “茭白的种株是免费的 , 成熟之后也有人来收购 , 两头都不用操心 。 ”
茭白 , 是上海利用技术优势推动云南农特产品发展的一个缩影 。 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签订技术协作协议 , 把松江大米种在了西双版纳的水田里;临沧双江 , 温暖的气候适合大闸蟹养殖 , 在上海崇明区推动下 , 当地发展蟹稻共生 , 反季节销售 , 预计每亩利润超过4000元……帮助云南培养壮大村集体经济 , 一直是上海对口帮扶的重点方向 。 其中 , 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全力促进产销对接
云南特产走俏上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离不开产业发展 , 更离不开市场 , 特别是消费终端的支撑 。
“为提高对口帮扶地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 促进产销对接 , 上海提出‘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的工作思路 。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姚海说 , 对于对口帮扶地区的产品 , 要提高商品化程度 , 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
2018年到2020年 , 上海连续举办3届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 不少云南的“山货”“土货”被带火 , 成了市民眼中的“好货” 。 仅2018年 , 上海全市各区开展的“云品进社区、万家帮万户”爱心礼包销售活动的销售额就达6000多万元 。
“想要形成长效支撑 , 关键是要保证产品的规范生产、便利流通 , 同时还要树立品牌形象 。 ”在滇3年 , 怀向军和同事们在德宏州建立了“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 带动2000多户农民参与蔬菜种植 , 共向上海输送蔬菜超过2万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