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电视剧为何频现热点?叙事更加多元,内容更贴现实

光明日报6月15日消息 , 在中国电视剧的家族谱系中 , 重大主题电视剧作为重要品类之一 , 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这类创作一般在重大节庆日或重要的时间节点播出 , 往往为庆贺、纪念在中国革命历史和建设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式事件而拍摄制作 , 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 展示中国人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 ,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近几年 , 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的到来 , 荧屏上涌现了《大江大河2》《石头开花》《在一起》《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精品力作 , 收获了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 , 使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新向度与新拓展 。

重大主题电视剧为何频现热点?叙事更加多元,内容更贴现实
文章图片

《觉醒年代》
叙事更加多元 , 内容更贴现实
【重大主题电视剧为何频现热点?叙事更加多元,内容更贴现实】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转向首先表现在叙事内容上 , 实现了从主要聚焦革命历史时期 , 向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全方位展现的转变 。 近期热播的重大主题创作中 , 除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觉醒年代》外 , 还有聚焦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跨过鸭绿江》 , 反映改革开放历程的《大江大河2》 , 表现脱贫攻坚的《山海情》《石头开花》 , 围绕抗疫故事展开的《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等 。 这些作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计民生、社会发展 , 以及中国人意气风发投身建设的景象 。 电视剧文本内部的叙事时间也有所延展 , 如《共和国血脉》《特赦1959》 , 在重点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同时 , 将线索延伸到几十年后 , 表现历史事件对当下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

重大主题电视剧为何频现热点?叙事更加多元,内容更贴现实
文章图片

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的类型比例也发生改变 。 相关主管部门推出电视剧展播、主题宣传活动等特别策划是从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始的 。 当时播出的作品中 ,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占比较大 , 接下来是农村题材 , 都市题材只有几部 。 这种占比情况持续多年 , 导致部分受众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 认为重大主题电视剧就是重大题材、英模题材的代名词 。 十年后 ,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中 , 作品数量明显提升 。 尽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仍占据主要部分 , 但整体比例有所下降 , 都市题材占比增加 。 不少创作者从对历史的回望转向对现实的审视 , 从正在发生着冒着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生活中寻找灵感 。 有的人还将创作触角开拓到了以前鲜少涉及的新领域 。 比如 , 挖掘我国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程中的感人故事 , 成为影视创作一股新潮流 。 如《激情的岁月》《奋进的旋律》《奔腾年代》等 , 为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 叙事类型的丰富和内容时间的拓展 , 体现出电视剧创作者和接受者在观念认知上的革新 。

重大主题电视剧为何频现热点?叙事更加多元,内容更贴现实
文章图片

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成长故事
宏观叙事和史诗性叙事在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它往往聚焦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 , 刻画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 , 揭示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 。 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分寸 。 如果创作只知宏大叙事 , 就难免会落入手法雷同、人物相似的窠臼 , 使人物性格刻画淹没于事件叙述中 , 呈现“史实”重而“人”“情”轻的现象 。 为破解这一问题 , 很多创作选择将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故事讲述的背景 , 用以小见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 , 从大量真实素材中凝练出符合特定时代背景的人物 , 再以人物性格串联起故事的发展脉络 , 凸显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 , 折射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 在艺术层面上昭示出一种重在表现“人”和“人的故事” , 而不仅仅聚焦于“故事中的人”的美学追求 。
《山海情》里的人物都个性十足 , 倔强的马得宝因带着表弟离家出走导致姑姑疯病发作 , 一直内疚不已;质朴的李水花被她爹以一头驴、一口水窖的聘礼嫁了出去 , 结果新婚丈夫又出意外成了残疾 。 但他们在基层干部、扶贫科技工作者的帮扶下 , 通过种植蘑菇过上了幸福生活 。 这种注重描摹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 展现人物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 用有温度有风采的个性形象润物细无声地彰显崇高品格和时代精神的做法 , 既满足了剧作人物刻画需要的真实感 , 也保留了宏大叙事所蕴含的厚重感 , 既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原始底色 , 又涵盖了当下时代精神、审美标准的多元色彩 。


推荐阅读